×

话说汉朝

汉武帝在位54年,却花了44年去打匈奴,为何刘彻始终揪着匈奴不放?汉武帝时匈奴人使用什么兵器,匈奴人的兵器比汉军差多少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03-23 22:15:31 浏览4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汉武帝在位54年,却花了44年去打匈奴,为何刘彻始终揪着匈奴不放

主要是因刘彻就是在“匈奴”的阴影下长大的孩子,他从小就看着自己的国家受尽匈奴的欺负,却无力反抗。而且小小年纪还要忍受和亲姐姐们的分离之痛,那种国恨家仇血压在刘彻尽头,迫使他长大成人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话说汉朝为了百姓能有个安稳的生活环境,先是采取了与匈奴和亲的方法,想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匈奴的入侵。匈奴本身就有着一种蛮夷的性格,他们表面上接受着和亲,实际上为了扩张领土,还在不断的南下扩张。

其实帝王之位传到刘彻这,汉朝和匈奴之间的仇恨已经好几十年了,早在吕后那会就已经结下仇了。匈奴就曾经给吕后写过这样信,信中大概这样写的:“匈奴首领说吕后你死去了丈夫,我又死了老婆,你不如过来和我过得了”。当时汉朝朝政并不稳定,而且经济实力特别弱,吕后只能忍气吞声继续与匈奴保持和亲关系。

随着吕后故去,汉朝更换了好几位皇帝后,在刘彻统治时期,汉朝的朝政也已经稳定了,而且经济实力开始逐渐充盈。在人力物力齐全的情况下,刘彻决心讨伐匈奴一解多年以来的怨气。

汉朝与匈奴这一仗一打就是四十几年,最终结果就是汉朝把大量的时间、财力都用在了与匈奴打仗上,而忽略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汉朝国库钱财越来越少,百姓也因为长年战争,流离失所。

这样的结果,我觉得是最大的失败,估计刘彻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汉武帝时匈奴人使用什么兵器,匈奴人的兵器比汉军差多少

俗话说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支强大的军队,永远离不开精良的武器装备。

两汉四百年中,汉军在正面战场上绝大多数时间都可以压制匈奴,武器装备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了,由于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坦克、远程火炮、轰炸机、战略核武器这些就不要指望啦,但也并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

根据攻击距离的不同,汉朝的单兵武器可以分成短兵、长兵和弓弩,下面我们就详细分析下短兵以及弓弩(匈奴多是骑兵没有什么长兵,不好做对比)。

短兵

汉朝:

顾名思义,这个短兵就是比较短的兵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环手刀。

跟我们在古装电视剧里常见的大片儿刀不同,环手刀是直刃,刀背比较厚,刀身很窄,长度从最初的30~40厘米,逐渐变长,到后期甚至出现过一米以上的骑兵专用型号。

关于环手刀的由来,当年秦朝在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时,发现原本装备的秦剑由于重量等原因,并不适合在草原地区长途奔袭作战,于是在吸收草原民族直刀优点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环手刀的雏形(还有种说法,环手刀在商朝就出现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推广),但是由于秦朝只有15年的时间,所以并没有来得及完善这种武器。

到了汉朝,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提高,以及北方匈奴威胁的加剧,汉朝的工匠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整合前朝留下的先进技术,打造出了这一款划时代的单兵装备。再补充一句,据说这个环手刀的环,是为了方便用布条将刀绑在手腕上,这样不容易脱手。
匈奴:

有刀剑,有斧子,还有锤子。因为冶铁技术的落后,匈奴的刀剑谈不上锋利,面对汉军的铠甲往往作用不大,倒是斧子和锤子这一类沉重的兵器,效果更好,而且技术含量不高,适合大量装备

弓箭

汉朝:

蒙恬之所以能够“却匈奴七百余里”,靠的就是秦弩。面对来去如风的匈奴骑兵,不论是正面硬钢,还是跟在后面追着打,用刀枪肯定是不好使。如果是和对手同样的弓箭,你是静止靶,人家是移动靶,命中目标的难度比人家大多了,而且就算你射着人了,只要不致命,人家的马就驮着主人跑了,换你被射着了,只能躺在那里嗷嗷的喊疼。

好在秦朝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弩,经历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洗礼,不论是射程还是穿透力那都不是闹着玩的,再加上先进的瞄准设备“望山”,使得命中率也得到极大的提高。要知道那时还是秦朝,到汉武帝那个时代,军事科技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秦弩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射程150米以上的撅张弩、腰引弩,甚至是射程超过四百米的大黄弩这种变态的远程攻击武器,望山上也增加了刻度,使得命中率进一步提高。

匈奴:

他们手中的弓箭确实在射速上要快许多,但是有效射程只有三四十米,超过这个距离,基本上不能破防(后世蒙古铁骑使用的弓此时还没有出现,再说出现了你也拉不动,还是跟战马的装具有关)。

弓的射速要比弩快很多,但是如果用弩的人多,就可以通过数量来弥补射速上的差距。使用弓的话,在箭矢射出之前你得一直拉着弦,用弩只要拉一次,然后端着瞄准就行了,拉满弓瞄准和端着弩瞄准完全是两个概念,在颠簸的马背上和坚实的地面上瞄准同样是两个概念,这就是步兵弩手远比骑兵弓手容易训练的原因。

为什么汉朝多明君

汉朝分西汉和东汉,西汉是刘邦建立的,国祚210年,共经历12位皇帝;东汉是刘秀建立的,国祚195年,共经历14位皇帝,我们来看一下到底哪些皇帝称得上明君,当然了,刘备建立的“季汉”就不算了。

何谓明君?简单的说,就是英明的皇帝;复杂的说,就是会用人、能治国、能辨别忠奸、能爱护百姓、能保国家平安、能维持国内盛世的英明皇帝。

那么两汉哪些皇帝称得上明君呢?

先说西汉,首先开国皇帝刘邦绝对称得上是明君,这个毫无异议,以布衣之身,提三尺长剑,斩白蛇起义,经历三年灭秦之战,四年楚汉战争,埋葬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秦朝,击败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项羽,这份能力,就不是一般皇帝比得上的。

刘邦之后的汉惠帝刘盈,实在是称不上明君,终刘盈一生,只是活在母亲吕后阴影下的傀儡皇帝而已,事无巨细,都取决于吕后,刘盈的一切都是他母亲吕后安排,包括刘盈娶了自已的外甥女为皇后,刘盈被吕后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吓得失去理智,郁郁而终。

汉惠帝刘盈之后,汉朝逐步进入盛世,先有文景之治,后有汉武盛世,接着又是昭宣中兴,明君一位接着一位,从汉文帝到汉宣帝一共五代皇帝都是明君,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都说富不过三代,可刘家皇帝已经英明了五代人。

西汉的第二位明君是汉文帝刘恒。

刘恒以刘邦第四子身份继承皇帝位,以功臣诛杀吕氏一族之后的混乱进入京城登上皇位,以恩威并济的手段在成为皇帝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独掌大权,之后开始稳固统治,以孝、德治国,对外稳定匈奴,继续和亲,对内减轻苛政,轻摇薄赋,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西汉的第三位明君是汉景帝刘启。

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第五个儿子,在刘恒前面四个儿子相继去世后,刘启成为嫡长子,刘启在位期间爆发了诸侯国发动的吴楚七国之乱,最终被平定下去,解决了西汉初年以来,刘邦分封诸侯王之后的一大隐患,刘启虽然生性薄凉,用棋盘砸死吴王太子,腰斩一代文豪晁错,逼死功臣周亚夫,汉景帝虽然对待大臣有些苛刻,但仍不失为一代明君,汉景帝与他的父亲汉文帝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西汉的第四位明君是汉武帝刘彻。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16位即皇帝,在位54年,开启了大汉盛世的到来,开创大汉民族的声威。汉武帝刘彻采纳推恩令,从制度上解决了诸侯王之乱,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思想上统一了华夏民族;汉武帝刘彻大胆对匈奴用兵,解决了大半个世纪边境安全;汉武帝刘彻不断对外开疆拓土,才让华夏民族有了今天雄伟的版图,汉武帝不仅是明君,还是千古一帝。

西汉的第五位明君是汉昭帝刘弗陵。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第六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八岁登基为帝,21岁去世,在位13年,在权臣霍光的辅佐下,开启了武帝朝以来的百废待兴,虽然汉昭帝终身活在霍光的阴影之下,但汉昭帝13岁就能明辨是非,挫败了上官桀、燕王刘旦、桑弘羊等人针对霍光的阴谋,这不是明君又是什么呢?

西汉的第六位明君是汉宣帝刘询。

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因为巫蛊之祸受到牵连,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坐过牢,当过平民,之后才成为皇帝的人,汉宣帝一朝由于对外解决了匈奴的大患,对内国泰民安,一片详和,此时的汉朝处于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最强大的时代,达到整个两汉最鼎盛的时期,就是汉宣帝当政期间。

而东汉能够被称为明君的皇帝,只有前面四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

汉光武帝刘秀就不用说了,文治武功样样出类拔萃,还是东汉的开国皇帝,被称为位面之子,在位期间也开创了”光武中兴“,当然也是一代明君了。

紧随其后的就是创造了”明章之治“的两位皇帝,汉明帝刘庄与汉章帝刘炟,两位皇帝共同创立了明章之治,是东汉自光武帝之后的另一个治世,此时的东汉帝国,在明章二帝的统治下,势力达到顶峰,对外解决了匈奴外患与羌人问题,对内开创了各种治世,当然称得上明君了。

东汉最后一位明君就是汉和帝刘肇了,刘肇其实与西汉的汉昭帝刘弗陵有些相似,10岁即皇帝位,14岁时刘肇就联合了一批朝中正直的官员和太监,诏令京城守备司令与北军五校士兵逮捕专权的窦宪一党,全部诛灭,谁能想到一个14岁的皇帝,居然心思如此缜密,手段如此雷霆,计划如此周密,一举铲除了为害东汉政权的窦氏外戚集团,这不是明君又是什么呢?

来统计一下,西汉12位皇帝,共6位明君,明君比例达到百分之五十,东汉14位皇帝,共4位明君,明君比例达到百分之二十九,差不多三分之一。

如果合起来算,整个两汉共26位皇帝,10位明君,明君比例达到百分之三十八,超过三分之一。

这个明君比例,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应该不会低,那么汉朝为何这么多明君呢?

第一个原因是:前朝皇帝选接班人是选贤不选长。

西汉自刘盈之后的6位皇帝,都不是前任皇帝的长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比如汉文帝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汉武帝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汉昭帝是汉武帝的第六个儿子。

贤能比嫡长治理国家更有用,下一任皇帝是否合格,前朝皇帝的选拔相当重要。

第二个原因就是:成为明君的皇帝,大多是受过磨难,吃过苦,懂得人间疾苦。

比如汉文帝刘恒,由于母亲不受刘邦宠爱,因此活得非常低调,一幅与世无争的样子,才能最终被选为皇帝,还有汉宣帝刘询,从是个婴儿开始就在牢中,稍为年长一些又在民间当普通百姓,自然知道百姓的疾苦,即使成为皇帝后,依然记得自已的发妻。

第三个原因就是:汉朝以儒术汉国,以法家为本。

虽然汉武帝确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但并不是不要其他治国思想,而是糅合了其他思想,集众家所长,为治国所用,比如法家,汉承秦法,汉初的法律与秦国基本上是一样残酷的,但汉朝逐渐废除了一些严厉的法律,依然以法家治本。

治天下与打天下是不同的,儒家虽然也有很多问题,但是对于治国来说,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有一些道理,正是这些道理的存在,维持了一个相当较平衡的政治姿态,而作为皇帝,是自小要学习儒术的,儒术能让一个皇帝懂得治国之道,成为明君的可能。

第四个原因就是:江山代有人才出。

汉朝的人才非常多,不断出现的各种人才给汉朝统治者治国提供了很多的依据,比如汉初的诸吕作乱时,周勃、陈平等人平定了诸吕之乱,汉初的贾谊、晁错、周亚夫、主父偃、霍光等人,都是为了维持汉朝的统治与盛世,给皇帝提了不少正确意见,只要采纳了正确意见,并有正直大臣的监视,皇帝大体上是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