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在哪)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5 15:04:13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龙山文化在哪

大部份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文化遗址主要有城子崖遗址、黑堌堆遗址、尧王城遗址、藤花落遗址、丁堌堆遗址、青岛城阳遗址、河南遗址、景阳冈遗址、教场铺遗址、青岛胶南遗址、河北尚县遗址等。龙山文化,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龙山文化遗址是在哪个省份发现的

龙山文化遗址是山东省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附近,1965年发现。整个遗址南北约2000米,东西约1500米,由若干个遗址群组成,面积达300万平方米。龙山文化遗址,发源于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巨野河,西支发源于历城区西营镇拔槊泉,东支发源于济南市章丘区曹范镇北曹范村西的巨野河,又名巨合水。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经巨合故城西。”东西两支在龙山镇北汇集流入现杜张水库后,经历城鸭旺口入小清河。

《稷山县志》文化遗址篇

第四节 仰韶文化遗址       武城仰韶文化遗址 位于县城东南18公里武城村东800米处,南依高崖,北临汾河。自沟口向南伸延,长800米,东西宽600米,文化层厚1~2米,内含以仰韶文化为主,间有龙山文化。发现有窑址遗迹,可辨器形物有陶片等,1979 年经中国博物馆新石器研究员李锡敬考查,确定为仰韶文化遗址,稷山博物馆立档保护。       吉家庄仰韶文化遗址 位于县北1公里吉家庄村北50米处,南北长500米,东西宽500米,灰层厚1~2米,内含为仰韶文化。发现有石斧、石球、陶罐等,可辨器形物残陶片。1979 年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确定为仰韶文化遗址。       贾峪仰韶文化遗址 在县城东北2.5公里贾峪村东300米处,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地面暴露可辨器形物有纺轮、尖底瓶等残陶随地可见,均系仰韶文化。1979年经李锡敬考查,确定为仰韶文化遗址。现为耕地。       西社仰韶文化遗址 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西社村西30米处,东西长500米,南北宽150米,剖面灰层厚1米左右,内含为仰韶文化。发现石斧、石锛、石锄等,还有盆、罐等可辨器形物陶片。1979年前被省考古所确定为仰韶文化遗址,保护完整。       东段仰韶文化遗址  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东段村北10米处,地名北美圪塔,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00米,剖面灰层厚1米左右,内含为仰韶文化。发现有罐、盆等可辨器形物。1979 年经李锡敬确定为仰韶文化遗址。       桐上仰韶文化遗址  位于县城东1.5公里桐上村东300米处,地名东圪塔,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地面暴露残陶、尖底瓶等陶片甚多。1979 年前被省考古所确定为仰韶文化遗址。       马家巷仰韶文化遗址   位于县城西 12公里马家巷村东南500来汾河之滨,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1985 年经省考古所发掘,掘2个探方考究,文化层厚1米以上,内含为仰韶文化。发现有大量石斧、石铲、石锄等及可辨器形物陶片,已发掘一部分。第五节 龙山文化遗址       底史龙山文化遗址   在县城西13公里底史村西100米处半沟中,南北长800米,东西宽500米,崖剖面灰层厚2~3米,内含以龙山文化为主。 发现夯土层及可辨器形物盆、实底瓶等残陶片。1979 年经李锡敬实地考查,确定为龙山文化遗址,现保护完整。       柴村龙山文化遗址   在县城西南10公里柴村南约500米沟中,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00米,剖面文化层厚2米左右,内含以龙山文化为主。发现有石镰、石斧、残盆等可辨陶片。1979年李锡敬实地考查,确定为龙山文化遗址,保护完整。       上费龙山文化遗址 在县城东南12公里上费村西约300米处,地名古村,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地面暴露残陶、盆、罐等可辨器形陶片随地可见。1977 年被省考古所确定为龙山文化遗址。       化峪龙山文化遗址   在县城西北10公里化峪村南约500米处,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崖面灰层厚2~3米,内含为龙山文化。发现有石锄、石刀、石斧等,还有可辨器形物陶片。1979年前被省考古所确定为龙山文化遗址。       吴嘱龙山文化遗址   在县西北12公里吴嘱村西200米沟中,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剖面灰层厚1米左右,内含为龙山文化。发现有窑址,盆、罐等可辨器形物陶片,1977年被省考古所确定为龙山文化遗址,现保护完整。第六节 东周文化遗址       底史东周文化遗址   位于县城西 13公里底史村东100米处,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剖面灰层1米左右,内含以东周文化为主。发现有石斧、石锛等及盆、罐可辨器形物陶片。1979年经中国博物馆李锡敬考查,确定为东周文化遗址,保护完整。       马村东周文化遗址   位于县城西 4公里马村东20米教场,南北长700米,东西宽100米,灰层厚1米左右,内含以东周文化为主,发现有罐、尊、鼎、盆等可辨器形物陶片。1979年前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确定为东周文化遗址。       阳史东周文化遗址   位于县城西15公里阳史村东南约300米处,地名古堆,南北长800米,东西200米,灰层厚1米左右,发掘出土的有石斧、石刀、石球、蚌刀等,以及釜、盆、罐等可辨器形物陶片。1979 年前被省考古所确定为东周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的遗址文物

  •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文化遗址

自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 

两城镇遗址

两城镇遗址位于东港区两城镇,是第一个龙山文化的典型遗址,总面积112万平方米,1934年发现,1936年发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牛津大学《世界史便览》记载:"公元前2800年—前2000年的两城镇为亚洲最早的城市。"发现龙山文化和周、汉时期遗址400多个,出土各类文物标本3000余

城子崖遗址

件。出土的陶器以黑陶为主,胎薄质坚的蛋壳陶水平最高,造型优美,附加堆纹。后来被发掘的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宝墩古城、石家河古城超越。 

黑堌堆遗址

黑堌堆遗址位于永城市龙岗乡王楼村西北角,被确认为是龙山、商、西周文化遗址。黑堌堆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从发掘情况看,“遗址堆积较厚,文化内涵单纯,出土遗物丰富”。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骨蚌器和角器。 中国龙山文化也是发源于此。另外还有王油坊和造律台等遗址也矗立在这一地带。在2013年已经是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寺遗址

主词条: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总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 

尧王城遗址

主词条:尧王城遗址

尧王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地下考古表明都城面积比两城遗址还要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该遗址被发现于1934年,1977年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比两城镇遗址面积还要大,应该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 

藤花落遗址

主词条:藤花落遗址

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首例内外双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是江苏省发现的第一座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也是中国发现的50余座龙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适宜作聚落形态考古的大遗址,对研究文明的起源有重大价值。遗址位于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云乡,面积15万平方米。藤花落遗址中还发现夯土台基、奠基坑、灰坑、灰沟、道路、水沟、水稻田、石埠头等遗迹200多处,出土石器、陶器、玉器、炭化稻米、木桩以及各类动植物标本2000余件。 

丁堌堆遗址

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面积约4500平方米。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考古所的支洪远曾率领文物考察队在此进行勘探、考察。经勘探,文化层分三层,遗址保存完整。1981年其被中央考古研究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升格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考古专家在遗址中发掘到的大量陶片、器物可以看出,其中灰陶较多,而且胎质细密,烧制火候高;红陶相对较少,胎质疏松,烧制火候低。灰陶采取轮制法,器表光滑,并装饰有绳纹、弦纹等;红陶是手工制作,器表较粗糙,素面。但无论是灰陶还是红陶,器物都是平底,未发现圈足、袋足器。因其主要特征具有龙山文化性质,所以可认为是早期龙山文化,按分类属庙底沟二期文化。  )

青岛城阳遗址

遗址位于城阳区城阳镇城子村东北一百米处的高台地上,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西面与北面均为断崖,高约2.5米。有一米左右厚的灰褐色文化层,断断续续地暴露在表面,内含文化遗物比较丰富。采集到的文化遗物有:单孔扁平斧、长方形扁平石铲、半月形双孔石刀、长方形带孔砺石、石钵、石凿、石镰、石矛。石器均为通体磨光,刃部锋利,制作精致。陶器以灰陶、黑陶为主。根据考古学家考察确认,这是一处龙山文化类型的文化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为研究青岛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河南遗址

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西部边缘地带,新发现一处比殷墟还早600多年的大型龙山文化时期城址。此次考古共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城墙140余米,房基、陶窑各一处,鹅卵石铺成的地面图案两处,出土有石斧、蚌镰、骨簪等器物及大量的陶鼎、陶罐、陶鬲、陶碗等器物的碎片。特别是在房基中发现的两处用鹅卵石铺成的地面图案,到2013年为止龙山文化考古中仅见,其中一处面积约10平方米,从外形看很像是一只虎,专家们认为它应与当时人们的图腾崇拜或祭祀有关。 

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遗址

主词条: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遗址

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吴汝祚首先在景阳冈村以西发现了景阳冈遗址。1979年,聊城地区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选点试掘。该城址1977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一提名奖,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场铺遗址

在茌平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城墙平均宽度为28米,最宽处达到30米,保存下来的高度接近2米,用黄沙、黏土混合分块夯筑。根据钻探结果,城墙大体接近圆形,东西略长,面积在5万平方米左右。同时在城墙上发现了举行奠基仪式的奠基坑和祭祀坑,并出现了人祭现象。属龙山文化中晚期,距今在4600年-4000年之间。从2000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聊城市文物局联合进行了4次发掘。其中2001年挖掘出土的3座陶窑是山东目前发现的龙山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组。 

青岛胶南遗址

胶南史以“东国名地”著称,文化灿烂。截止1987年,境内已发现龙山文化遗址19处:宝山乡向阳、大张八、隐珠乡郭家河岩、王家河岩、胶南镇小尧、张家楼乡河头、纪家店子、上疃、琅琊镇东皂户、营前、营后、藏南乡高戈庄、崖上、塔山乡西寺、驼沟、张家大庄、井戈庄、海青乡甲旺墩、市美乡西茶沟;黑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在胶南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些遗址地面暴露大量陶片、蚌片、人骨,曾出土石斧、石铲、石刀、石镞、陶罐、陶杯、玉环、泥质镂孔高足杯和蛋壳陶杯残部等。 

河北尚县遗址

2014年7月13日,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北省尚义县的石井乡四台蒙古营发现4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墓葬,挖掘出遗骸一具。其中陪葬物品有夹砂黑陶片21片、石斧一把、石铲一把、石磨轮两个及颈项佩戴饰品。考古人员认定此处为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据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文清介绍,此墓葬出土的夹砂黑陶、打磨石器、骨器等随葬物品,对研究龙山文化以及当时葬俗生活习俗有着重要意义。 

文物特征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与龙山文化有联系。

龙山文化的陶器

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

龙山文化陶器(16张)

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 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主要原因用来加固器身;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在制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因而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红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种。细泥乌黑发亮,学者们称为“蛋壳黑陶”。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的水平。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还有鬲。山东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看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在城子崖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4000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艺术品蛋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不要说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烧制出这样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难。 

龙山文化的玉器

龙山文化时期的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进,从出土的龙山文化玉器来看,其种类丰富,且大多琢磨精致、造型优美、晶莹圆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龙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多属透闪石类,有白玉、青玉、青绿色玉、黄玉、墨玉

龙山文化玉器(22张)

、玉髓、绿松石。龙山文化的玉器,应是就地取材。产玉地点有山东海阳(墨玉);河南洛阳白马山、孟津;陕西神木合延安等。

龙山文化玉器器物造型以几何形和人物动物形为主。璇玑为环状,外缘多出三齿形,开商周时期璇玑之先河。人首形饰,分正平视与侧平视两种。前者为戴冠(平顶冠或羽冠)、大眼、大鼻、耳饰环、阔口,或口出獠牙、露齿;后者形象简约。玉圭均为平首式,其上多有人面纹、兽面纹或鸟纹。玉戈造型特点是长援方内而无中脊,形制较原始。牙璋分平首式与歧首式,造型似戈而内部两侧出栏如牙齿状。

龙山文化玉器的纹饰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与器物合一型;一是器物装饰型。有直线纹、网格纹、虎首纹、兽面纹、人面纹、鸟纹。龙山文化玉器以片雕为主,镂雕为辅。纹饰的线纹,有阳线雕和阴线刻两种,且阳线雕的应用占多数。镶嵌工艺的实例,见于山东五莲丹土遗址所出玉钺,其中上部的孔内嵌有绿松石。玉与绿松石的组合工艺,此为仅见。这种工艺方法开夏代和商代玉器镶嵌工艺之先例。 

龙山文化骨刻文

昌乐骨刻文字的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现,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制作上和殷墟甲骨文类似。兽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齐”的图案符号比殷墟甲骨文更为原始,明显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

骨刻文与甲骨文,二者应具有某种传承关系,是解释中国汉字起源的新依据。

龙山文化文字(5张)

这些符号都属于阴线刻,笔画婉转曲折,刻画纤细,多为弧笔和曲笔,呈现出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等形态。收集刻有文字符号的甲骨100多片及2块玉残片,共有600多个图画文字。这些文字有的刻在骨片面上,有的刻在骨腔内,有的刻在骨臼头上。

从2004年到2007年,肖广德先后在昌乐县袁家庄等龙山文化遗址上搜集了100多片带有图案的兽骨。期间他曾专程到潍坊、北京等地找有 关专家进行鉴定,但多数专家认为这些图案是腐蚀或者虫蛀的痕迹,或者是后人刻上去的。2007年7月,肖广德带着七块兽骨找到了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 长刘凤君教授。凭借多年的专业研究鉴定经验,刘凤君意识到这批资料极为重要。 

龙山文化的分布和特点 龙山文化的分布是怎样的

1、分布: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河南、陕西、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以黑陶为主要特点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2、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

山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有哪些

大约公元前3000年,中原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文化为“龙山文化”。

山西龙山文化遗址有芮城县西王村,平陆县盘南村,垣曲县的东关镇、丰村和龙王崖,夏县东下冯,襄汾县陶寺,石楼县岔沟等处。

陶器外表多装饰以篮纹,制陶业开始使用轮制技术。石器几乎都是磨制的,广泛应用切割法和管钻法等技术,石器种类和形态多样化,多数是作为农具使用。

石铲作为翻地用,形状多近长方形或双肩形,均较轻薄,刃部宽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很锋利,器身通体磨光。石刀是收割工具,形状多为长方形,多数穿一孔或两孔。砍伐工具石斧更加厚重。此外,还有手工工具石器,主要是斧、锛、凿和纺轮等。

山西高速扩建挖出4000年龙山文化遗存,山西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多深

山西省的文化底蕴确实非常深厚,该地不仅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地之一。不久之前,地处山西晋城的晋阳高速因为扩建而展开地质勘探,结果在勘探过程中偶然发现一处龙山文化遗存。所谓“龙山文化”,其实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期所形成的历史文化,距今约有四千多年历史。此次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考古人员从中发掘了诸多文物,其中包含陶器、石器等。

其实就山西这一地方来说,该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本就十分深厚。从地理位置来看,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众所周知,黄河乃是中国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诞生与之息息相关。身为黄河流经地之一的山西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很顺理成章地便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诞生地之一。据研究表明,山西这一地从很早之前便已存在人类活动痕迹,甚至于就连人类的起源也与此地存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根据生物分类,人类其实归属于类人猿这一灵长目动物。而关于人类的诞生,历史上曾一直存有“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这是因为那时所发现的最早灵长类化石是于北非地区发现的,是一块来自3500万年前的化石。后来这一说法因另一块化石的发现而被推翻,这块新化石便就是1994年于山西省垣曲县发现的“世纪曙猿”。“曙猿”属于灵长类向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中间状态,所生活的年代距今约有4500万年。基于这一化石的发现,人类的诞生时间被大幅度提前。

除此之外,山西还将人类用火的历史也给提前了。早在180万年之前,便已有原始人在山西生活。这些原始人的生活痕迹后来因“西侯度文化”的发现而为人所知。“西侯度文化”是在山西芮城发现的,于上世纪的61、62年展开发掘。展开发掘之后,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火烧骨。这些火烧骨的发现,说明人类早在旧石器时期便已经懂得用火。这一发现成功将人类的用火历史提前了一百万年。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出现在史籍记载中的历史王朝,它的建立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070年。而这夏朝最初的政治中心便就是位于山西省内。综上所述,山西省的文化底蕴是非常非常深厚的。

陕西龙山文化遗址有哪些

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大约距今4000年时,龙山文化开始在陕西大地上出现。

陕西龙山文化首次发现于长安客省庄,所以又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于渭河、泾河流域。

如西安客省庄、斗门镇、米家崖、长乐坡、赵家湾,岐山双庵,兴平张耳村,武功赵家来等遗址。

龙山文化在哪啊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东阿、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大部份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气。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

新石器时代里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究竟有何特色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众多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祖先的足迹,这不仅与中国处于东亚这个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同时也与中华文化自身悠久的历史分不开。伴随中国考古事业不断发展,在中国各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相继发现了大量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而山东省在其中更是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山东省博物馆展示的那些出土、发迹于山东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著名的同时具备代表意义的便是展厅中展示的制陶工艺大发展的大汶口文化、拥有美丽黑陶的龙山文化遗址。 这两个展厅不仅出土了世界少有的众多珍贵文物,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完成复现过去在山东地界生活的人们的整个生活场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远古祖先们的生活。 大汶口是一个著名旱作物的文化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考古学家的不断努力,人们发现大汶口文化类型达百余处,是中国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东的中南部以及江苏淮北一带。 大汶口文化的生活年代大约存在于前4300年至前2400年,考古学家一般将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大汶口文化是典型的农业文明遗址,主要农作物为耐旱植物——栗是大汶口原始人民的主要食物。 在大汶口人们的生活中,渔猎和采集经济基本已经退居二线,其中还有着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叫作鹿角锄。这种锄是用鹿角制成,对于人们的生产劳动起了很大的改进作用。同时,在大汶口遗址还发现了粮窖遗址,这充分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已经非常高,开始有了剩余粮食出现。同时,在大汶口的众多遗址中,人们还发现了大量家禽、家畜的骨骼,这反映了当时的原始人民已经开始大量饲养猪狗牛羊鸡。而这些都反映了大汶口文化遗址里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农耕文化已经相当普及。 大汶口文化的发展还体现在陶器的发展上。 早期以红陶为主且器型较为简单,后来慢慢又衍生出灰陶、黑陶等类型,器型也越来越丰富。 在山东省博物馆展示的出土于大汶口文化遗址的陶器颜色亮丽、器型优美,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相当高的制陶水平。 同时, 在很多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出现了很多刻文,尽管这些刻文还是处于图画实物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范,中华文明的文字就在这些文化滥觞中开始孕育、繁衍。 作为同样地处于山东的龙山文化,在文化遗风上都与大汶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过考古学者的不断努力,先后发现典型龙山文化遗址达200多处。 龙山文化的农业是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遗址发现的文物来看,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多种类,有专门翻土的、也有专门收割的,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已经相当发达,家畜、家禽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其中羊的数量增加最为明显。 龙山文化在手工业也有着相当大的发展, 它一方面继承了大汶口文化在石器制作上的工艺,同时开始制作了大量的骨器;另一方面,龙山文化的制玉工艺开始兴起,在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玉器;最后,龙山文化还出现了金属冶炼技术 ,如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中出土的两件铜锥。 最后值得一提的便是龙山文化的制陶技术,龙山文化的制陶工艺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的程度,其中 最著名的代表作便是蛋壳黑陶和精美的白陶 。蛋壳黑陶是一种贵重的礼器,其表面漆黑光亮,体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白陶则是龙山文化最为成熟的代表,达到了史前制陶工艺的巅峰。 在山东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留下了广泛的活动足迹。而我们山东省博物馆展示的就是今天我们所发现的、看到的一大批珍贵、重要的文物。 人们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定居生活,人类也慢慢进入了农耕社会。与此同时,原始人类也能够发明、使用陶器,手工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进步,这一切都构成了新石器时代的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