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尼首辅大臣

索尼首辅大臣(在清朝的历史上,鳌拜为何动不了索尼)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3 08:55:28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在清朝的历史上,鳌拜为何动不了索尼

因为当时索尼的力量也是很强大的。而且朝中一部分大臣都是索尼的手下。鳌拜不敢轻举妄动。

“追问”首辅大臣索尼族姓赫舍里,为什么他的儿子叫索额图,他人还称他为索相

赫舍里,满族姓氏,原义一说为河名,一说为部落名。 那拉氏又称纳喇氏、纳兰氏,为满族人的姓氏之一,依其部族还分有叶赫那拉氏、哈达纳拉氏及乌喇那拉氏(或称乌拉那拉氏)等。那拉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指叶赫那拉氏、哈达纳拉氏及乌喇那拉氏) 富察是满族大姓。富察氏是以地命名的姓氏。是满洲八大姓的佟、关、马、索、赫、富、那、郎中的第六个。《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傅察”,“富尔察”。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蒲察,金旧姓“蒲察”,以部为氏。 以上是百科里的解释。 首辅大臣索尼,他的全名是赫舍里·索尼,儿子全名为赫舍里·索额图,并非姓索,这里只是巧合,就像他的其他儿子叫赫舍里·噶布拉,赫舍里·心裕等,著名的清圣祖仁孝皇后(康熙的第一任皇后)就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其父为领侍卫内大臣噶布拉。 富察·傅恒也类似,傅恒是其名字。像福康安就是其儿子,全名是富察·福康安等。 像大家平时所说的索尼,索额图,傅恒,福康安,阿桂等等,都是叫的名,并没有加姓,都是些耳熟能详的,像玄烨,弘历姓爱新觉罗似的大家都叫名罢了。 以上是愚见,希望能帮到你。

索尼年事已高,是凭借什么当上首辅大臣的

因为索尼对顺治帝有拥立之功,同时,从政治派系上看,索尼是多尔衮的政敌,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就重新启用索尼,并在临终之际任命其为首辅大臣。

索尼最初是清太宗皇太极身边的一等侍卫,忠心耿耿,跟随黄太极南征北战,先后参与了宁锦之战、己巳之变,由于表现英勇,屡立战功,受到朝廷提拔重用。

公元1643年,皇太极猝死,由于没有遗诏,导致诸多势力都蠢蠢欲动,觊觎争夺皇位。其中皇位热门人选硕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的冲突斗争愈加白热化。多尔衮在征求索尼意见时,索尼明确表态应当从先帝的皇子中选立君王。多尔衮因此有所顾忌,认为自己继位条件尚不成熟,最终做出妥协,同意索尼意见,拥立先帝幼子福临继位。

福临继位后,即是顺治帝。由于顺治帝年幼,由多尔衮摄政,独揽大权,权势煊赫一时,甚至多尔衮将玉玺放在自己府中方便随时使用,所用仪仗均等同于君王标准。顺治帝随着年龄增长,对多尔衮一手遮天、僭越皇权的局面心生不满,甚至怀疑其有谋权篡位的野心。但由于实力无法与多尔衮抗衡,只能隐忍下来。待多尔衮一死,顺治帝立即对其展开残酷清算,剥夺其一切封典,并对其掘墓毁尸。

顺治帝亲政后,重新启用了索尼。之前索尼因不阿附多尔衮,遭到多尔衮的打击报复,将其削去爵位。顺治帝不仅恢复期爵位,还进一步提拔为内大臣。索尼在任期间,主张赏罚分明,按功行赏,在朝廷上起到了很好激励和警示作用。同时还积极保护商人利益,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

正是由于索尼公正无私,尽心竭力辅佐顺治帝,顺治帝对其极为倚重。公元1661年,顺治帝临终托孤,任命其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幼主。

康熙时期四大首辅是谁

清朝康熙帝的四大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1、索尼(1601年-1667年),姓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之一,康熙帝的四大辅政大臣之首(首辅大臣)。索尼早年随皇太极四处征战,阻击明兵,征讨察哈儿;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索尼与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鄂拜在三官庙盟誓,六人一体,衷心辅佐幼主顺治帝。

顺治元年(1644年),索尼跟从睿亲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多尔衮尊“摄政大臣”后专擅朝政,谭泰、巩阿岱、锡翰等人都背盟依附多尔衮,唯索尼不与屈从,后来遭谭泰弹劾连坐削爵。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亲政之后特召索尼回朝,回复世职爵位,顺治十八年(1661年),担任辅政大臣。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病逝,其三子索额图继承大学士、辅政大臣之位。

2、苏克萨哈,原为多尔衮近侍,顺治七年(1650年),告摄政王多尔衮图谋不轨,多尔衮被追黜;与鳌拜不和,常不得志(弹劾昔日长官,时人多为不齿)。

康熙帝亲政前,被鳌拜及班布尔善污蔑,列二十四罪,康熙六年(1667年)被杀。

3、遏必隆,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其女钮祜禄氏为康熙帝的第二任皇后,为人圆滑、世故,多依附于鳌拜,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惩治鳌拜,遏必隆亦被康亲王杰书以十二项罪名弹劾,夺世爵,下狱论死。

4、鳌拜(1610年-1669年),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四人中最具野心的权臣,康熙八年,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当君主冲龄之时,在特定的形势下,王朝会出现一种短期的政权构成形式,即临时的特殊政体。其形式约有五种: 

1、母后临朝称制。

皇帝年幼,母后“权理朝政”。例如,北魏考文帝拓跋宏五岁登极,冯太后临朝执政十余载;唐代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先后即位,武则天皆临朝称制;晚清咸丰帝后妃慈安、慈禧扶持六岁同治帝载淳,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等。

2、诸王监国。

君王外出巡狩,太子留守,代行处理朝政,谓之监国。或皇位空缺,新皇未立,由王爷监国,如五代后唐李嗣源、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前,及鲁王朱以海均曾作过“监国”。

3、宗室诸王摄政。

即代替君主处理国政,均以长辈代行幼主视朝。早在西周初期,就出现了这种摄政的历史现象。其后,又如殷商伊尹代太甲,春秋鲁隐公代太子轨等,均属摄政。

清代顺治帝褔临六岁即位,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为摄政王;宣统帝溥仪三岁登基,以其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行使皇权。

4、权臣辅政,君主年少,或新君嗣位,受命异姓大臣辅弼国政。

君主亲政后,即结束辅佐襄赞之命。设置辅政大臣,在古代王朝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三国蜀,刘备病故,其子刘禅登基,由丞相诸葛亮辅政。再如,北周七岁的静帝宇文阐即位,由皇亲国戚、“位望益隆”的随国公杨坚为辅政大臣,假黄铖、以左大丞相身份,总理朝政。康熙初年,四位辅政大臣亦如此。 

5、外戚操持国柄。

如东汉和帝刘肇,及其后继位皇帝多为少儿,虽名义上太后临朝,但大权为外戚权臣梁冀所握。他身任大将军,又为顺帝、桓帝两皇后兄长。他与皇太后定策禁中,操纵三代皇帝的废立,专制于朝二十余年。质帝不满其骄横,称之“跋扈将军”。东汉自和帝、安帝始,外戚干预朝政,而梁翼专权达到极至。 

在何种形势下,实行摄政,或者辅政,各王朝因时而异。其中存在着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星移物换,幼主渐大,摄政王、辅政之臣与皇权的矛盾便日趋加剧。

其后果,或是辅政之臣废除君主,改朝换代。如隋文帝杨坚废静帝自立,以国号隋取代北周;或为皇帝亲政,拿下权臣,恢复皇权。

这种摄政、辅政体制与皇权政体的冲突,构成了古代官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王朝的走向。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清王朝经历了摄政、辅政,再辅政、再摄政的一个全过程,这种王朝的文化更具有典型特质,有利于解析清朝体制变更的价值取向。

金戈铁马的索尼是辅政四大臣的首辅,他死前做了什么决定让康熙帝除了鳌拜

赫舍里.索尼,一生随皇太极、顺治南征北战,通晓满、汉、蒙三种语言和文字,堪称文武全才,满洲正皇旗出生的他当得上康熙四大辅政的首辅大臣。

(索尼)

众所周知,康熙八岁登基一直到亲政之前,四大辅政经过短短几年的同心同德、励精图治以后便开始各怀鬼胎,各自为政。

其中鳌拜最为嚣张,镶黄旗出身的他竟凭一番嚣张跋扈、锋芒毕露有一跃要成为辅政首位力压其他三位辅政大臣的趋势。

当时顺治立辅政大臣按权威职能依次是索尼,正黄旗;遏必隆,镶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鳌拜,镶黄旗。等到经过鳌拜一番折腾,他反倒排在了第二位。

鳌拜专权嚣张不是一点半点,时常仗着康熙年幼替康熙决定一切事情,并且时常对康熙颐指气使,耳提面命,事事以家国天下陛下计,干的却多是以权谋私,挂羊头卖狗肉的事。

(鳌拜)

鳌拜通过要与苏克萨哈的正白旗换地而爆发争端,苏克萨哈不敌鳌拜,打算最后以退为进,反戈一击,以自请辞职还政于康熙想将鳌拜一起拉下去。

鳌拜对苏克萨哈此举不屑一顾且十分怨愤,因此假传康熙旨意竟然杀了苏克萨哈一家。

全程,索尼因为与鳌拜两旗利益相同且深感鳌拜锋芒太盛时机未到,置身事外。每次鳌拜对康熙有不恭之举时,索尼总是显得就要一口气上不来,托病离开。

(影视幼年康熙)

鄂必隆与鳌拜为同旗,两人利益本就相同,并且鄂必隆此人是个墙头草,哪强往哪倒,是个没有原则的人,因此他与鳌拜狼狈对付过苏克萨哈为奸好一阵子。

后来,鳌拜日益嚣张,深感朝局危机的孝庄太后出山,制定拉拢索尼,收服鄂必隆,挫压鳌拜的策略。

康熙四年九月,孝庄太后指婚索尼孙女赫舍里于康熙,为皇后。此举一下将索尼与爱新觉罗家利益绑在了一块,从此为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赫舍里)

果然,成婚后,索尼的病马上就好了,显得精神抖擞一如下山猛虎,在朝内振臂一呼,重掌首辅事务,做着各种准备以让自己孙女婿亲政。

孝庄再将鄂必隆女儿迎进宫做皇妃,鄂必隆马上一边倒向康熙。

鄂必隆,索尼等啊等,又熬了两年到康熙六年,索尼带头在朝会上谏议还政于康熙,让康熙亲政。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是因为有例可循,当年顺治便是在十四岁亲政的。

索尼、鄂必隆此举,打得鳌拜一个措手不及。朝中马上一边倒向索尼、鄂必隆。为了不让自己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鳌拜等几个也只能硬着头皮充脸附议。

此次谏议,康熙未许,又过了一段时间,再谏,康熙许了。

索尼、鄂必隆卸甲归田,功成身退,但是鳌拜却冒天下之大不讳,仍旧把持朝纲,独断专行,我行我素。

到底是首辅,索尼以退为进,表面看未伤鳌拜分毫,实际上鳌拜内伤深重。此后,索尼、鄂必隆功成身退,而鳌拜不退,直接将鳌拜立于不忠不孝,众矢之的的位置。如此位置,即使不放一箭,鳌拜也是强弩之末,立大恶于众人,不能久远。

同年,索尼死去,将索额图派到了康熙身边保护他。

康熙此时帝王养成,对鳌拜示之以弱,每日假装不思国政,麻痹鳌拜,训练大批库布(摔跤),待鳌拜进宫便擒拿下狱。

清初的“四大臣辅政”怎么最后会变成鳌拜独大呢

清初“辅政四大臣”(下文简称“四大臣”)即索尼(赫舍里氏)、苏克萨哈(叶赫纳喇氏)、遏必隆(钮祜禄氏)和鳌拜(瓜尔佳氏)。这四位是在顺治皇帝驾崩之后,受命辅政年幼的康熙皇帝。

众所周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大臣”之间角逐的结果是鳌拜一家独大,把持朝政。明明是四人辅政为何最后变成鳌拜独大?其他三人都在干什么呢?我们就史实来分析一下原因。

上图_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顺治皇帝

一、临时“拼凑”的“四大臣”

顺治皇帝24岁英年早逝,这多少让朝野上下,甚至是作为母亲的孝庄有些意料之外,准备工作不足,这在顺治皇帝去世之后的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出一二,例如,顺治皇帝的遗诏和罪己诏等都并非顺治皇帝本意授权为之,多是孝庄借大行皇帝之口而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就连皇帝接班人的选择,也是孝庄定夺,年仅8岁的玄烨继承大统,也就是康熙皇帝。8岁孩童当然没有处理朝政之能力,尽管有人提出要孝庄垂帘听政,但是孝庄可不是慈禧,并没有同意,所以另选辅政之臣以成刚需。

辅政大臣是关系国本的大事,而且短时间内需要确立合适人选,任务就更加艰巨了。因为之前多尔衮以近枝亲王身份摄政,把持朝政僭越皇位,导致他们母子差点噩运临头。为避免类似事件重演,决定放弃以宗室为辅政之臣的方案,而采用异姓大臣辅政。如此可以大大降低乱臣贼子的产生几率,为儿皇帝之皇位加了几份保险,同时也可以大大削弱宗室皇亲的权力。

上图_ 头戴三眼花翎的多尔衮

“四大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虽然达到了部分目的,但是有些仓促也有些唐突,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四大臣”本人就没有多少准备。索尼得知自己首辅身份时,立刻上书说明自己的惶恐,生怕德不配位,虽说这里有谦逊之意,但也是其心声流露。

其次,人员结构“配置”失衡,不说别的,四大臣全部出自“上三旗”(即两黄旗和正白旗),而其中两黄旗又占了三位,仅苏克萨哈一人出身正白旗,显然独木难支,极容易被排挤。

最后,排名也有问题,之所以“四大臣”多出自两黄旗,说白了两黄旗人才是孝庄信任的身边人,至于正白旗只是因为多尔衮时期才“沾了光”成为上三旗之一,但是苏克萨哈排名仅次于索尼位居第二,虽说出于制约目的而为之,但这也让排名靠后的遏必隆和鳌拜心中不快,因此苏克萨哈在二辅不上不下的位置上也很难受。

如前文所述,这“四大臣”辅政小组,建立之初就缺陷多多。实际上除了这“配置”缺陷之外,由来已久的满洲八旗之间矛盾,也为“四大臣”最终走向分裂而埋下伏笔。

上图_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

二、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

我们都知道,大清王朝有一个特殊的组织架构,就是“八旗制度”,始创太祖努尔哈赤时代,长足发展于太宗皇太极时代,要不说这两位是奠定大清王朝基业的伟人。

如前文提及,这八旗之间有“上”、“下”之分,直接之体现就是朝堂职位与社会地位之不同。但这八旗之“上”、“下”也经历过多次转变,从最初的努尔哈赤直属的两黄旗,到皇太极时代的“两白换两黄”以及收莽古尔泰正蓝旗,再到多尔衮执政时期加强正白旗而削弱两黄旗,最后归政顺治皇帝之后,确立以两黄旗和正白旗为上三旗。

简言之,这期间各旗之间利益此消彼长,矛盾重重,尤以两黄旗和正白旗之间矛盾最重。所以,苏克萨哈与其他三位辅政大臣之间,有着历史遗留下来的矛盾,并非以个人矛盾为主。

上图_ 满洲八旗

此外,苏克萨哈本人也有严重的历史问题。苏克萨哈原本是多尔衮之心腹,很受多尔衮赏识。但是多尔衮前脚刚死,他就跳出来揭发多尔衮生前“累累罪行”,成为效忠顺治皇帝马首是瞻的清算多尔衮生前罪孽和清剿多尔衮余党的急先锋,这对于素来以忠诚以准则的这几位两黄旗辅臣所不齿。

当年,太宗皇太极驾崩之时,是索尼、鳌拜等两黄旗人,敢于在多尔衮面前亮刀才保住了太宗子嗣的皇位,与依靠卖主求荣的苏克萨哈道义上就不在一个层次,尤其是鳌拜这样刚毅武将出身之人,自然睥睨苏克萨哈,尽管两人之间还有着姻亲关系。

从历史方面分析,就注定了“四大臣”之间的不和谐。

上图_ 赫舍里·索尼(1601年—1667年),满洲正黄旗人

三、从“四辅”变独大乃势之必然

关于这点,还得从“四大臣”排名说起。首辅索尼,资历最老,从跟随太祖努尔哈赤干起,是绝对的实干派,而另一位实干派就是“四辅”鳌拜了,当然了,鳌拜也是有些背景的。

鳌拜,瓜尔佳氏,乃“后金五大臣”费英东之侄。注意,侄子和儿子是有很大差别的,儿子可以袭爵,侄子就难了。

相比之下,那两位遏必隆和苏克萨哈就是典型的官二代了,尤其是遏必隆,他的父亲是同为“后金五大臣”的额亦都,而母亲是努尔哈赤第四女和硕公主穆库什,这个背景绝对是在“四大臣”中“鹤立鸡群”。而苏克萨哈的父亲也是妻太祖之女为额驸,萌荫自然不在话下。

上图_ 鳌拜(?—1669年,满语:Oboi)

在出身背景最为卑微的情况下,鳌拜能够成为辅政之臣之一,全是靠着一片赤胆忠心和超乎常人的战斗意志打出来的。据说鳌拜在临了脱其上衣露出一身伤疤之时,对鳌拜恨之入骨的康熙皇帝都为之动容,据说其中几处伤疤是为太宗皇太极挡“子弹”留下的。

此外,顺治皇帝的继位,鳌拜也是立下大功,为此还一度遭受多尔衮的迫害。这些都是鳌拜为大清王朝立下的不世之功,对爱新觉罗皇帝这一脉是有救命之恩的毋庸置疑之铁证,所以论功劳和忠诚度鳌拜可以肩比索尼,但资历不及,不敢超越,应该次之位居二辅。

以功绩而论,你苏克萨哈和遏必隆算个啥?这就是鳌拜的心态。

上图_ 遏必隆腰刀,清康熙,清宫旧藏

所以首辅索尼老死之后,鳌拜迅速脱颖而出,以两黄旗利益为道义,以孝庄信任为靠山,开始对苏克萨哈发起攻击。苏克萨哈本来就势单力薄,再加之正白旗整体失势和历史遗留之不光彩问题,苏克萨哈根本不是鳌拜对手,是节节败退。

其他人心态就更加微妙了,遏必隆和鳌拜同为镶黄旗,鳌拜出手我坐收渔翁之利,何乐而不为?所以他的态度十分暧昧。其他一些王公们,更是旁观者心态,心想:宗室辅政不可靠,异姓大臣就不出权臣?还有一大部分人成为鳌拜的附和者,为之推波助澜,宗室班布尔善就是其中之代表。

苏克萨哈眼看招架不住,但他也并非束手就擒之人,决定以实际首辅之身份,来个“归政皇帝”之请求,归政皇帝就意味着“辅政大臣”这个临时权力核心机构就得解散,这对于鳌拜来说,简直就是釜底抽薪。

鳌拜为了保住权力,快马加鞭不顾一切地要给苏克萨哈致命一击。鳌拜不惜诬告陷害,网罗24款大罪告发苏克萨哈及其子孙。

上图_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即康熙皇帝

苏克萨哈下场很悲惨,本人被处以极刑,成年子侄亦难逃被斩杀或流放之噩运。其实,苏克萨哈的死,也是康熙皇帝迫于鳌拜以及两黄旗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算是丢车保帅吧。鳌拜倒台之后,康熙皇帝也对苏克萨哈事件做了自我检讨,并且将其爵位还给了他的小儿子苏常寿,也算是对苏克萨哈一种补偿吧。

肃清了政敌的鳌拜可谓是如日中天,位极人臣之巅。只可惜,身处政治漩涡之中的鳌拜,并不懂得政治游戏之规则,所以最后他也难逃身败名裂的结局。相比之下,那个老谋深算的索尼和看似“毫无政治立场”的“软柿子”遏必隆就要聪明许多了。

索尼是辅政四大臣的首辅,他死前做了一个什么决定让康熙帝除了鳌拜

索尼算得上是清朝的政治体制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转移到“皇权制度”的重要人物。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他利用自己柔中带刚的行事作风,先后度过了多尔衮时代和鳌拜时代,顺利地把皇权交到康熙的手里,让康熙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皇权政治。

那么,索尼是怎么打击多尔衮,同时又扳倒鳌拜的呢?

皇太极猝死后,由于他没有立下遗诏,确定皇位继承人,因此,多尔衮一心想继承皇位。同时,多尔衮身边的两白旗的人,包括多铎、阿济格也积极怂恿多尔衮继位。多铎甚至说,你如果不继位,我就继位。

但是,索尼和鳌拜等人坚决反对多尔衮继位,认为应该把皇位给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可惜豪格自己却扶不起来,说自己“德小福薄”,不配得位。因此索尼与鳌拜等人就坚持给皇太极的儿子,不确定是哪个儿子。

索尼和鳌拜做事情不一样,鳌拜性格比较刚强,还带着军队,向多尔衮示威。索尼则一边支持鳌拜,一边充当多尔衮与鳌拜等皇太极旧臣的缓冲剂,最后使得多尔衮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案,立年幼的福临为皇帝,他担任辅政大臣。

在多尔衮担任辅政大臣期间,多次打击索尼。索尼最后被夺官抄家,多尔衮还把索尼安置在昭陵守墓。

好在多尔衮不久就在打猎时跌下马背受伤,最终不治而死,因此顺治亲政。而顺治一亲政,立刻把索尼迎回京城,恢复了他的职务,让他担任首席满人大臣。

后来,顺治去世。去世前,顺治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列为康熙皇帝的辅政大臣。

顺治这份大名单,其实是有考虑的。当时的上三旗之首是镶黄旗。因此,顺治把镶黄旗列入遏必隆和鳌拜两个人。不过,却让他们居于最末尾。索尼属于正黄旗,不是上三旗之首,但顺治让他担任辅政大臣的老大。苏克萨哈是正白旗。正白旗属于多尔衮的旧部,由于苏克萨哈在多尔衮去世后,立刻揭发多尔衮。因此,苏克萨哈获得了顺治的信任。而且放一个正白旗的人在辅政大臣里,还可以起到平衡辅政大臣权力的作用。

不过,虽然刚刚开始的时候,四个辅政大臣还能够同心协力。但是后来,鳌拜越来越强势。鳌拜首先提议镶黄旗和正白旗“换地”,并打击了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人,他们都属于正白旗中的骨干。

在这个过程中,遏必隆和鳌拜都是镶黄旗的,他事事依附鳌拜。索尼没有表态,不过他从内心深处,其实也是希望鳌拜打击正白旗的。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舵手,但是他也不敢和鳌拜斗,沉默不语。

苏克萨哈虽然沉默不语,但鳌拜并不因此就放过他。很快,鳌拜就给苏克萨哈列出24大罪状,把他处以绞刑。

在这种情况下,索尼明白,独揽大权的鳌拜,接下来肯定会把打击的对象放在他身上。说不定当鳌拜操纵了整个朝廷以后,还会取代康熙皇帝的皇位。

所以,这时候索尼的表现就至关重要。当年,他之所以要坚持由皇太极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就是要改变满清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改成“皇权制度”。经过顺治到康熙,皇权政治相对来说比较稳固了。如果这时候,纵容鳌拜独断专行,那么,政治体制又会倒退了努尔哈赤及皇太极时代,这对清朝的长治久安,也是不利的。

因此,索尼虽然年迈,但是他必须行动起来,布好局,想办法扳倒鳌拜。

这时候,他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带头向康熙提出,还政给康熙。二是让自己的儿子索额图辞去吏部右侍郎的职位,只担任康熙的侍卫。

提出还政,虽然康熙不敢接受,但是已经给鳌拜敲了一记警钟。而让儿子索额图去担任康熙的侍卫,实际上就是帮康熙培养摔跤手,以便于为最终扳倒康熙做准备。

做完这些事后,索尼就去世了。不过,此后清朝政治的发展,正是按照他的布局来进行的。最终康熙在索额图的帮助下,擒拿并囚禁了鳌拜,打击了把持朝政的权臣,最终,皇权彻底回到康熙的手里,圆满地实现了政治体制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