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勃朗宁重机枪

勃朗宁重机枪(92式重机枪射速偏慢,比马克辛还重,日军为何依然坚持装备)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2 21:27:39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92式重机枪射速偏慢,比马克辛还重,日军为何依然坚持装备

92式机枪是二战时期日军步兵主要装备的机枪,它的最大特点是重,当时各国的重机枪一般都在30公斤左右,机枪巨无霸也不过49公斤。(改进后的马克沁只有27公斤)但是92式重机枪重量高达55.3公斤(改进后的92重量达63公斤),是名副其实的“重”机枪。

92式机枪是以法国机枪哈奇开斯为蓝本研制而成的,具有散热性好(枪身和枪管布满散热片)、射击精度高(在200米外射击精度不低于70%)、威力大(动能3700J,500米内击穿8毫米厚钢板)等优点,所以一经问世深受日本陆军欢迎,一直服役到日本投降。

说起92式机枪,很多中国抗战老兵都记忆深刻,因为在中国战场上,92机枪作恶多端,罪孽深重。成千上万的抗日战士死在了它的枪口下,被它打死的无辜百姓更是难以计数。

但是熟悉92式重机枪的人都明白,该枪毛病很多。

二战重机枪家族中,它的名声不咋地,可以说是最垃圾的一款重机枪。那么,92缺点都有哪些?

一、重量太大,携带不便。

一挺92式重机枪,需要10多个人侍候,包括1名士官、8名士兵、2匹马的机枪分队,以及1名士官、8名士兵、8匹马的弹药分队。

在战斗中移动的时候,需要两个人抬着机枪,灵活性确实太差,因此也只能当做固定火力点使用。

二、射速太低,持续性差

由于92机枪不是采用比较先进的弹链供弹,而是采用较落后的弹板供弹;因此在射击的时候,要有一名副手在一旁更换弹板,而弹板容量只有30发。

这就意味着,每打完30发就要更换弹板。

这样一来,火力持续性就受到制约,射速也明显减慢。

92机枪理论射速很吓人,每分钟500发;但实际上很稀松,每分钟能达到200发就不错了,因为时间都消耗在更换弹板上了。

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当你更换弹板的时候,很可能给对手以反击机会,把自己秒杀。

三、操作麻烦、成本较高

弹板实际使用寿命短,一般来说使用2-5次就报废了。跟弹链相比,运行成本太高。

其次为了保证供弹顺畅,供弹手负担很重,还要不停地刷油。而且供弹手在机枪跟前,也容易成为对方的活靶子。

四、射程较近、安全性差

普通机枪射程大都在1000米以上,马克沁机枪射程甚至高达在2000米。

这就等于说,敌人的机枪可以在你的有效射程之外向你射击,对方可以打到你,而你却不能准确打到他。这就非常可怕,战场上不能有效保护自己,还如何消灭敌人?

可是就这样一款缺点多多的机枪,为什么能成为日军的香饽饽,被奉为至宝?

首先是射速低但精度高,日军射击水平高。

凡事有利就有弊,92正是采取了弹板供弹,机枪射速低,射击精确度才相对提高。

日本军队对士兵要求非常高,士兵军事技能很优秀,陆军的基本原则是一枪要一命,两枪要一命就是不合格士兵。

说白了,日军士兵射击水平很高,射程命中率在百分之几十以上。即使是每分钟只有200发左右的射速,也能消灭140名对手。

而射速高的机枪,稳定性差,射击精度没法保证,即使是发射600发子弹,也不一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样一来,不但节省子弹,还减轻了后勤压力。

其次是面临的对手不同。

92机枪虽然火力持续性差,射速低,但是大多是在中国战场使用。

谁都知道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如果装备一样,日军就不可能在中国那么放肆。

当时国军装备不如日军,八路军就更不行了,有的连甚至都没有一挺机枪。

这样一来,对付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92机枪已经绰绰有余了。事实上这款机枪也大多用在了中国战场,是日军侵华作战主力重机枪。

二战时92机枪一共生产了4万多挺,其中有3.5万挺投入到中国战场。说白了,日寇就是欺负中国军人手里没像样的武器。

最后一点是改进力不从心、不太重视。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不久,就受到了美国一步步制裁,日本的战争资源出现短缺。

这时候日本军方把重心放在了提高海空作战能力上,因为偷袭珍珠港就是联合舰队完成的,太平洋战场上它们也是主角。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不想将有限的资源用在92式重机枪进行改造升级,即使想,也做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92式这款缺点很多的重机枪就伴随着日军侵华,也见证了日军灭亡,直到最后日本战败才寿终正寝。

一个美军M2勃朗宁机枪班能不能打过一个德军全98K的排为什么

M2勃朗宁和98K完全是两码子事儿,而且题主举的例子也不恰当。

他喵二战那会M2老干妈是装备到团的,一个步兵团下面就专门的武器连才有10挺,也就是说算是个团级别配置。这玩意还得丢车上。吃瓜步兵压根扛不动

另外,德军全98K的是什么鬼排?罗马尼亚,意呆利排都不至于。下图是德棍的步兵排标配

首先我压根不知道你说的M2班是啥,想当然的觉得一个班大概撑死了2挺吧(存疑),其他吃瓜步兵满打满算12个人一个班。然后德棍步兵排(30+人数)在迫击炮打烟雾弹隐蔽下,摸到500米之内。

然后4挺MG开打,吃瓜98K绕菊,M2混个P

当然题主的意思估计就是一挺M2 VS 30+98K

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大可能发生,就算发生也看命了,老干妈能2公里之外压制,98K完全没辙。但战争永远不是单方面推演的结果,德棍会傻不拉几让你打?美帝会傻不拉几就丢一挺M2?所以这很伪命题

战争中,机枪真的拿坦克毫无办法吗

其实在战甲菌看来吧,机枪的战术目的就不是拿来打坦克的。机枪主要是用来杀伤对方的有生目标和压制集团有生目标的,反坦克压根就不关机枪的事儿。要反坦克,那也是反坦克火箭筒或者单兵携行的反坦克导弹的活儿啊。

以PKM通用机枪为例,该枪发射的是俄国7.62*54Rmm步枪弹。这种步枪弹能够在100米上,有效击穿10mm厚的钢板。这个厚度嘛……英国最早投入实战的MK1型坦克,有6~12mm厚的装甲钢板,足以抵御中口径全威力步枪弹。

当然,像某些大口径机枪弹,例如美国的“老干妈”M2重机枪发射的.50勃朗宁机枪弹,在设计之初就是对标德国GEW M1918的13.2mm大口径机枪弹,主要用来打击装甲目标。

以.50勃朗宁机枪弹的威力,可以在500米上有效击穿15mm厚的装甲钢板。在一战时期,各国坦克的防护性能都不算太好,所以.50勃朗宁机枪弹对付一下当时的坦克还算凑活。而到了二战时期,各国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50BMG?也就只能给三号、四号坦克挠挠痒罢了。

德国的三号坦克

当然,二战中不光有欧洲的列强们有坦克,亚洲的列强也有坦克。比如说日本,他们就研发了一系列坦克,例如89式和97式中型坦克。这两种坦克的技术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一战时期,装甲厚度仅有几毫米到二十多毫米。

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

这样的话,.50勃朗宁机枪弹击穿这些日本小豆丁,还是轻而易举的事。即便是97式中型坦克的炮塔,也仅有25mm装甲。距离稍近或者多次射击,还是能够有效击穿这些日本小坦克的。

我是战甲装研菌,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

五十年代的美军重机枪穿透力为什么那么低

我感觉这个问题是要回答,为什么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美国的飞机加大炮,怎么就打不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小米加步枪吧?

我要说的是,不是美国的重机枪真的穿透力不强!而是志愿军战士的必胜信念和坚强意志比钢铁还要坚硬和刚强!

首先这场战争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直接碰撞。正义战胜非正义,这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一场人民战争。中朝两国投入兵力数倍于美韩的兵力。加之美军是远涉重洋的强弩之末。被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就是再有穿透力的重机枪,也难以穿透用中朝两国人民用血肉之躯构筑起来的铜墙铁壁。

还有,中国人民志愿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即有“百团大战”式的人海战,又有上甘岭战役式的“占山头”,钻山洞的游击战。加之我军有无数的黄继光、邱少云式的英雄战士。美国鬼子纵有飞机大炮的强大火力,也无法撼动中朝两国人民用团结战斗构筑起来的钢铁长城!

勃朗宁M1917机枪的性能如何

------------------------三十节式重机枪,仿造美国勃朗宁M1917重机枪的产物。下图是美国原产的M1917,这款重机枪一直使用超朝鲜战争,才退出现役,一共使用了近40年之久。只是三十节是山寨产品,直到1940年才解决仿制的问题。山寨之祖--三十节水冷式重机枪这两种重机枪同二四式大同小异,由于篇幅有限,也就不多说了。三十节的诞生很有意思,民国初年,重机枪已经开始在世界风靡,但国内兵工厂除了金陵以外,都没有能力大规模仿制,只好动用外汇大量购买。

三十节的原型是美军在一战中大量使用的主力重机枪勃朗宁1917,美军在一战中装备了5万多挺该型机枪。勃朗宁1917也是马克西姆重机枪最出色的改进型,丝毫不比MG08重机枪要差。实战中,著名的勃朗宁1917曾经不加任何保养,连续射击了3万9500 发子弹,最终仅有一个小零件发生故障,堪称重机枪界的硬骨头。由于其出色的性能,直到二战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还曾经在太平洋战争中大量使用这款武器。他的改进型,也就是气冷的勃朗宁1919重机枪,则是美军二战的主力重机枪。

可是,国产仿造勃朗宁1917的三十节的性能则远不如原产品,原因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民国初年,一个美国军火商人带着一挺勃朗宁1917重机枪赶到中国推销。在当时,全世界各地都有这种跑单帮的军火贩子!这个军火商找到了当时大名鼎鼎的军阀,直系的吴佩孚,对其进行一通天花乱坠的宣传。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子自找倒霉,当时吴佩孚正对大量使用外汇购买重机枪不满,因为中国不是富国,哪有这么多闲钱买这么昂贵的武器。吴佩孚表面热情接待了这个军火商,暗中立即召见汉阳兵工厂厂长吴文恺。

吴佩孚问:现在我手上有一挺新式的重机枪,你们能不能自己照着实物仿制呢?吴文恺回答:可以!吴佩孚说:好得很。随后,吴佩孚以走私军火,违反民国法律的罪名,将这个可怜的军火商软禁了起来,将他的重机枪交给了吴文恺。吴文恺让汉阳兵工厂的工程师们将机枪拆卸,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测绘研究,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仿制成功。此时已经是1921年10月10日双十节,也是民国10年10月10日。吴文恺就给枪取了一个好名字,三十节水冷式重机枪。在得知仿制成功以后,吴佩孚才将那个军火商释放,把重机枪还给他,让他回国。

这个军火商知道自己走私军火属于违法,不敢去大使馆告状,加上关押期间也是好吃好喝供着,没有受到什么虐待,也就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的回国了。由此,三十节重机枪开始出现在中国,首先装备了直系的军队,在军阀混战和北伐战场都有它的身影。遗憾的是,重机枪这种东西,并不是可以这样随意仿制的。

以MG08重机枪为例,他最终成功仿制成二四式重机枪,前后经过了3次研究,最后一次得到德国方面的全部图纸和指导,才完成了之前两次射击的缺陷,实现了重机枪优秀的性能。而吴文恺的汉阳兵工厂在当时来说,虽然也是国内一流军工企业,让他们仿制如此复杂的武器,还是勉为其难了。

三十节诞生的前10几年,这款机枪性能非常不稳定,几乎无法使用。根据汉阳兵工厂的测试,几乎没有1挺三十节机枪可以连续打完一个200发弹带而不出问题的。吴佩孚对此也颇为震怒,在他的呵斥下,吴文恺被迫向美国和比利时两国要求获得全部图纸和技术指导,并且愿意出于重金。可是,当时全世界以及对中国开始了长达10年武器禁运期间,这两国的军工厂都怕惹上麻烦,先后拒绝了这个请求。

汉阳兵工厂无奈,逐步放弃了不成熟的三十节生产工作。在抗战前,汉阳兵工厂一年只能生产300挺三十捷,上海兵工厂也不过生产500挺,其他还有少数兵工厂可以生产,但都是几十挺之内的。所以,抗战爆发时,国军虽然装备了一部分三十节重机枪,却纯属没办法的办法。只要能够搞到二四式重机枪,甚至从国外购买的老式的马克西姆重机枪,就绝对不会用三十节,因为性能太不可靠了。

不过,抗战中,三十节却保持了一定的生产量,总产量达到了3400挺,是自产数量处于第二的重机枪。也许诸位很奇怪,其实没什么值得奇怪的,关键在于美国人的援助。抗战中,汉阳兵工厂将重机枪生产线交给了金陵兵工厂,在抗战的前3年,由于三十节技术不成熟,没有生产该款重机枪的记录。

到了1940年以后,随着欧洲爆发,日军耀武扬威的开入东南亚的越南,美国人开始感到极大的恐惧。从1940年开始,美国逐步开始离场强硬的对抗日本,同时也开始支持中国的抗战。在当年,美国人将勃朗宁1917的全部资料提供给中国方面,并且也派出工程师加以指导,以解决机枪出现的各种问题。

经过长达半年时间的艰苦研究,终于大体解决了所有的遗留问题。1940年当年,三十节恢复了生产工作,当年有514挺产生出来。随后的41年,42年,43年,分别有520挺,310挺,260挺制造成功,1944年由于日军集中60多万主力发动了豫湘桂会战,中国陷入极度的困难中,国府决定暂停三十节的生产,转而全力生产相对成熟的二四式。

但到了1945年,随着战局的好转,三十节也一举生产了1734挺。于此同时,在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以后,美国开始大规模军事援助中国。由于国军有大量使用三十节的经历,美国人也就将库存的2160挺美制勃朗宁1917重机枪交给了国军方面。这样仿制的和原产的勃朗宁1917总数达到5000多挺,甚至大部分零件都可以通用,也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国军重机枪序列了,这也是三十节在抗战中还颇有名气的原因。

这批原产的勃朗宁1917性能远远强于我们仿制的三十节,尤其在抗战中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国军士兵从外表不容易分辨出三十节和原厂勃朗宁1917的区别,往往把两者当做一回事,那么三十节的名气自然就更大了。

现代战争中有没有什么防弹衣可以抵御12.7毫米的机枪弹

能防御12.7mm机枪弹的那叫城墙,虽然存在能抵御12.7mm弹药击穿的防弹衣,但穿上它挨机枪打你依然不会有命在。

现代作战中,12.7mm机枪以及该口径的弹药,常被用来进行穿墙和破坏工事式打击,是绝对的大杀器。

12.7mm这样的大口径机枪,一般都是作为高级别的支援火力,连二战的美军都放到了连一级上,对下属的30机枪形成支援,帮助压制火力点、攻击载具、防空和远距离杀伤人员。

又比如著名的巴雷特反器材步枪,其采用的子弹就是美军“传家宝”M2重机枪的12.7x99mm弹药(.50BMG),别说防弹衣,连砖墙、薄钢板,甚至脆一点的装甲车都4防御不住。

车臣战争中,车臣武装采用大口径机枪射击俄军的装甲车,导致BTR-60等装甲车被屡屡击穿,吓得俄军不敢坐在车里,宁愿坐在车顶,起码那样挨了扫射还能迅速跳车逃跑。(这与该装甲车的装甲过薄有很大关系,仅9mm)

所以,别指望依靠薄薄的防弹衣就能抵挡12.7mm的机枪弹,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

可以看看上图,最大只的那个是12.7mm弹药,右数第二个是AK47的弹药,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12.7mm的机枪弹在威力上是一个飞跃,美军的.50BMG曾经还作为战斗机的弹药使用,二战中将日军战机“射火鸡”的往往就是这些东西,而它的日本同行们许多还是7.7mm呢。

总之,仅靠4级防弹衣21mm厚的氧化铝陶瓷板是决计挡不住的,不被大口径机枪撕成碎片,也是被活活撞死。

再说防弹衣,防弹衣在各国都有不同的分级标准,比如美国NIJ标准,划分6个防护级别,1、2A、2、3A、3、4,但这些级别中并不存在能低于机枪弹的类型。

其中3A仅要求能防御9mm帕拉贝鲁姆等手枪弹的攻击,3A以下仅要求防御住9mm亚音速子弹的攻击。

3级以上防弹衣最大的变化仅是增添防护插板而已,这些板材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防弹衣的防护水平,材料从玻纤到金属板到氧化铝陶瓷不一而同,可以在一定距离勉强抵御如AK47的M43弹等子弹的攻击,甚至全威力弹药的打击。

大多数手枪以略高于音速的速度发射子弹。一颗9毫米口径的子弹以每秒984英尺(380米)的速度飞行,大约比音速快164英尺/秒(50米/秒),一个好的防弹衣必须努力使子弹的速度降到可以利用其纤维韧性的程度才行。

步枪子弹完全是另一回事,从AR-15发射的5.56mm子弹的飞行速度大约为3300英尺/秒(1005米/秒),几乎是音速的三倍,这意味着需要更高密度的织物纤维才能阻止子弹,何况是速度更快,动能更大的大口径机枪弹呢?

可以看看上图这位警官拿的盾牌,这就是能抵御步枪弹的4级盾,它重达35磅,相当于16公斤,可以在一定距离顶住30-06全威力步枪弹的攻击(即美军一、二战时春田M1903的步枪弹),像拿防弹衣挡12.7mm,你得穿这两倍厚才行。

上图就是12.7mm弹打防弹衣的结果,这个案例很特殊,它来自一个声称自己防弹衣可以阻挡12.7mm子弹的防弹衣厂商,子弹确实被阻止了,但人们也必须承认:一个人受到如此重武器的攻击是注定要完蛋的——子弹的冲击力如此之大,以至于他没有任何生存的机会。

二战时期的机枪到底有多厉害

最牛叉最厉害也最假的机枪使用战术,是抗日剧《决战江桥》里面马占山用120挺捷克式装备了一个机枪连,然后埋伏起来狂扫日军,一家伙打残鬼子一个联队的片段,绝对让人目瞪口呆。这波操作还经常被节选于各大视频平台,成为中国军人抗日威武的代表作品,可问题是,机枪不带这么玩的。

张学良确实在江桥抗战打响以后,绕道送给了马占山一批军用物资120挺捷克式轻机枪,然而轻机枪已经是当时中国军队的支柱火力,怎么可能仅仅加强给一个连队?就算士兵是调拨而来全连都会打机枪,弹药怎么带?副射手要不要?端着机枪扫着挺过瘾,看起来很是厉害的样子,假的!

以抗日铁军第74军为例,该军在1941年3月的上高会战之前,还没有正式换装苏械,而是刚刚被确定为“攻击军”。并且在上高和高安地区的第一期整训仅仅进行了七天,日本人就打了过来,于是罗卓英只好命令第74军匆匆结束整训,投入上高作战。也就是说,王耀武第74军的装备,在上高战役期间仍然以国械为主。

完成整训的第74军兵员比较充实,每个步兵连满编有150余人,装备九挺捷克式轻机枪(还配有60炮和枪榴弹),每个营则编有一个重机枪连,装备六挺“民二四式”重机枪。并且由于是嫡系部队和攻击军作战序列,所以兵员和弹药的补充较为得力,也就是说,步机枪子弹那是不愁的。

第74军下辖第51、第57和第58师,南岳军事会议后,各师取消旅级建制,调整为师部设少将衔步兵指挥官,直辖三个步兵团作战,同时师部还掌握着一个野战补充团。上高战役打响后,由于南路刘多荃第49军难以抵挡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的攻势,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命令李天霞第51师驰援。

结果第51师主力匆匆赶到锦江南岸后,也被池田独混20旅团(经过加强后有8000余人)击败,日本人随即分出有力部队直扑上高西南的华阳镇。而一旦华阳失守,上高防线就将遭到日军第34师团、独混20旅团的左右夹攻,则战场形势必急转直下,罗卓英“后退决战”的计划恐怕也就泡汤了。

罗卓英紧急调拨给王耀武四个江西保安团,但是这些地方部队是没有多少战斗力的,王耀武只好调用第51师最后一个团“野战补充团”率先兼程增援华阳。野补团以每小时15里的速度跑步前进,终于在王耀武限定的时间内赶到华阳并构筑了简易工事,而同样急行军赶来的鬼子兵,比51师野补团晚到了40分钟,挺要命的40分钟。

野补团在制高点华阳峰严阵以待,并围绕各重机枪连进行兵力部署,死死卡住了日军的必经之路。而日本人为了迅速突破,第一次冲锋就动用和展开了五个骑兵和步兵中队,在六架飞机的掩护下向51师的阵地发起猛攻。战斗中民二四式重机枪大显神威,它继承了德造马克沁性能稳定、威力强大的优点,可连续一口气连续发射600子弹。

由于日军是从平原之上向山地仰攻,所以在民二四式和捷克式的火网下伤亡惨重,不过水冷式的民二四也有缺点,就是射击时产生水蒸气人员造成目标明显,因此也遭到日军步兵炮、掷弹筒和飞机的火力反制,野补团机枪射手死伤颇多,战况异常激烈。某机枪排长周阳多处负伤兀自射击不止,直至战死也不下火线。

而该排官兵大受激励,无一人动摇后退,最终大部牺牲(上高战后,军事委员会测绘总局将机枪排所守阵地命名为“周阳山”)。经过一个上午的激战,日军终因伤亡过大而失去进攻能力,所携弹药也所剩无几,第51师野补团丝毫不给面子,立即在机枪火力掩护下转守为攻,大败当面日军并俘敌八名。

野补团的华阳战斗胜利,为第51师主力重新部署争取了时间,经过调整后的东北军第49军和第74军51师联合发起反攻,彻底将日寇独混20旅团逐退,并给予其严重杀伤。而南路战局的稳定,也保证了第74军主力在上高中路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大贺茂师团最终只能落荒而逃,所以在“抗日最精彩一战”中,第74军装备的“民二四式重机枪大大地厉害”,也确实功不可没。

M1921重机枪(.50)能打二战日本坦克吗,介绍M1921

M1921可以理解为M2老干妈的原始水冷版,当年勃朗宁是开发了三挺.50口径机枪,分别是适合固定阵地使用,火力持久的M1921水冷型;去掉水套,射速调高的航空型;加厚枪管,降低射速的重管型;而二战时期的勃朗宁M2HB就属于重管型的后代。

这三除了重量和射速不一样,其他性能参数差距不大。而且你得考虑到,美军在研发这批.50口径机枪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反装甲,500米内穿深大约19mm。用来打穿一战的坦克装甲还是没问题的。

然后问题又来了,题主问日本坦克...但日本坦克有很多啊,97中战这种正面25mm或者倾斜面等效大于25mm的坦克确实可以抵挡.50口径,但侧面就不好说了...

而日军太平洋战场上很常见的95轻战最厚的地方也就12mm,基本上就是随便穿

二战时勃朗宁轻机枪,性能到底如何,为何美军没有换装新的轻机枪

然而……美军在二战期间确实换装过轻机枪啊……

二战爆发后美军就发现了BAR存在供弹具小,不能更换枪管的问题,并着手寻求应急替代方案

二战爆发后,美军发现配备到步兵班的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BAR)作为轻机枪使用的时候问题多多,首先枪管是固定的,无法在战地更换,严重影响火力持续性,而20发弹匣的持续性也存在问题(这倒不是大问题,ZB-26也是20发弹匣),所以在战争爆发后,美军就开始寻求能够替代BAR的轻机枪。

美军最终选择将M1919A4重机枪进行轻机枪化改造的应急方案

由于需求急迫,研发新枪显然是来不及的,所以最终确定在勃朗宁M1919A4重机枪基础上进行轻机枪化,最终成果是勃朗宁M1919A6通用机枪。M1919A6相比M1919A4增加了两脚架,提把和枪托,仍然保留了安装三脚架的能力,换装了轻型可抽换枪管。

M1919A6通用机枪计划取代BAR作为班用机枪

勃朗宁M1919A6野战维护性不错,射速适中,枪管可抽换,弹链供弹火力持续性不错,然而毕竟是气冷重机枪的老底子,枪身太重(15千克,MG34枪身重12千克,MG42枪身重11千克,而BAR还不到9千克),作为班用伴随武器实在有些夯,而且M1919A6要到1943年才开始配发部队,并不可能在二战结束前完成换装,所以美军在二战中轻机枪一直处于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和M1919A6轻机枪混装的状态,直到二战结束M1919A6也没有取代BAR。

M1919A6在1943年底才参战,已经来不及完全取代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