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沁重机枪 安装

马克沁重机枪(马克沁重机枪为什么要安装护盾)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0-31 10:53:04 浏览3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马克沁重机枪为什么要安装护盾

马克沁重机枪诞生的比较早,他当然逃不开步兵炮的影响因为最早的重机枪还是被归为野战炮一样的重武器,它广泛的用于阵地战当中。由于当时的加工条件不足马克沁巨大的重量导致机动性不假,很难在战斗中有效转移阵地,因此机枪手不得不面对冲锋到跟前的敌军步兵,这时候机枪手如果没有护盾的保护很容易被对方击毙,就像防御阵地上的战防炮需要专门的护盾保护成员一样,马克沁重机枪上的护盾也是这样一种作用。

到二战时期坦克广泛用于与占地攻坚战,坦克炮和速射机关炮威力十足可以轻易穿透机枪和战防炮的护盾,这首机枪手保护自己的手段变成了不断变换阵地的机动措施,笨重的机枪为了适应新战术不约而同的开始减重,马克沁这种水冷机枪加装了2个轮子可以让枪手拉着移动,而MG34等较为轻便的机枪直接取消了护盾进一步降低重量,他们都是依靠机动能力提高生存性的武器。但是安装在坦克和装甲车上的机枪就做不到这一点。

坦克可以机动作战但是上边的机枪手一旦被瞄准就不可能变换位置,这时候为了提高机枪手的生存概率不得不加装护盾了,其实在很多战舰上一些防空炮或者高射机枪也都有护盾。这些防护措施肯定挡不住空袭中直射过来的机炮炮弹,但是挡住子弹或者弹片的伤害还是没问题的,这种作用有点类似于头盔。当机枪用于直瞄火力压制的时候更加离不开护盾了,安装在悍马车上的机枪大多用来掩护步兵前进,经常与对方的突击步枪和机关炮对射,护盾可以有效降低伤亡率。

电视剧《亮剑》李云龙的部队为何一挺马克沁重机枪都没有

李云龙是个“独立团”,这种部队属于抗战早期,国共合作用来钻空子的部队,所以哪有那么豪华的配备,还马克沁?有米尼岗要不要?

正好,历史上还真有类似的“独立团”,《陈锡联回忆录》里记载了1938年129师385旅独立团成立的故事。

全团1200多人,只有特务连、1连这种精锐才有50只步枪、3挺轻机枪。其余各连队只有杂枪10只,大部分装备的是大刀片和长矛。八路军的独立团就是靠着这种装备和日本人干。

《董存瑞》不少人应该也看过,已经是个战士的董存瑞,子弹带里塞的都是木棍子,发给他的子弹只有5发,还得瞧精细了打,不然打光了再想要可就难咯。马克沁机枪一分钟射速600发,1分钟打的够普通的八路军装备一个连了。

要知道,八路军战斗力本就不俗,所缺的其实无非装备而已。军事博物馆里躺着的一架古铜色水套的马克沁,无疑是最好的答案。

原广州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炮兵副司令员王子衡同志揭开了这挺重机枪的故事。在《胶东子弟兵》中,他写下了 《难忘的1938年——山东蓬莱抗日武装草创记事》。

1938年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2路军一部攻克蓬莱县城,部队当时装备很差,连枪都没有。结果大军阀吴佩孚闻讯,慷慨捐出家中全部武器,机枪、步枪、手枪百余只。其中就有这挺水套镀铜的马克沁。有一些野史说这挺枪是吴佩孚藏在自己棺材里的。

同年10月,救国军拿这挺马克沁在山东平度大青阳一带阻击日伪军,连挫对方三次进攻,毙伤敌人200余,从此战士们给它起了个名字“老黄牛”。

39年3月,已经改编成八路军的山东纵队5支队带着这挺机枪打招远,在老黄牛的掩护下,八路军击溃伪军刘黑七,阻击增援日军,取得了毙伤敌军1000余人的胜利。

41年3月,这挺机枪在胶东战役中击退国军4000多人的进攻。45年9月,老黄牛参加了攻击华北绥靖军的战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50年代以后,它被作为革命功勋枪,放进了军博陈列。

八路军有了机枪战斗力是如此凶猛,敌人哪敢让这些杀器落到中国人手里?

41年山东纵队缴获了一挺92式重机枪,结果竟然引发日军骚动。为了夺回机枪,日军展开了疯狂的扫荡,还打出了“还回机枪,停止扫荡”的标语。

李云龙那大尾巴鹰的独立团最多也就装备个轻机枪,马克沁他们是没办法弄到的,除非晋绥军的楚云飞部能给予支援。但很显然,楚云飞部自己也不是很富裕,虽然有炮,但未见能有多少马克沁。

什么叫贫穷的弱国呢?当年的中国就是如此,还得亏大清的李中堂有远见,引进了马克沁机枪的技术。中国抗战期间一共就生产了3万挺马克沁机枪,绝大部分是金陵的24型;再加上洋行引进的、苏联、美国援助的、军阀藏匿的、大清留存下来的,总共不超过5万挺。

5万挺马克沁能做什么事啊?这东西轮到谁也轮不到李云龙身上,楚云飞估计还得再升一级才摸得到这家伙。

更何况独立团的编制是在缩减的,影视中只讲了独立团的壮大,却没有对八路军不同时期的政策叙述清楚。在38年以后,八路军的确是在壮大,改编、整编了不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但41年日军开始大扫荡后,根据地缩小、抗日队伍伤亡惨重,中共中央很快就在1942年1月开始了“精兵简政”。

具体以129师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实施精兵建设的命令》为标志,129师开始了“甲乙丙”型分级团制度(也称上中下)。这次的精兵简政对解放军现代的军事管理制度都有深远影响。

甲种团3个营9个连;乙种团2个营6个连;丙种团3-5个连。此后129师整编成了4个甲种团、7个乙种团、13个丙种团。

这个时候的甲种团缩减到2000人上下,乙种团缩减到1200多人,丙种团则只有900人。

后来八路军又推出了“小团”,这种小团没有营级建制,团部直接指挥到连级,专门用来进行游击战争和快速破袭战。李云龙他们在大扫荡“化整为零”后,实际应该就形成了这种部队。

根据1943年3月17日聂荣臻、肖克、唐延杰《关于晋察冀军区北岳部队精简整编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的规定,小团的编制就是团辖八个加强连:侦察连、特务连再加上5个步兵连和团部。全团1180人,战斗员996人,步枪598支,短枪101支,轻机枪8挺,掷弹筒15个,重机枪2台,迫击炮20。

这个时候李云龙肯定有马克沁机枪了,他先是独立团,后又是主战的大团,扫荡后精兵简政变小团,合该有重机枪2挺。但编制是有,装备有没有多半得自己去弄了,没见他手下那帮人连意大利炮都能弄来么?

只不过,这个时候李云龙估计也没地方去弄马克沁,日本机关枪倒是多的很,大尾巴鹰贼着呢,呵!两挺92重机,什么时候吃亏过?

抗日是艰难的历程,也是民族浴火重生的过程,“李云龙”们一开始只能用大刀片子和破烂的汉阳造抵挡敌人,一门外国破炮就能令他们欣喜若狂。

“马克沁”或许从不曾有过,但“李云龙”们却夺来了敌人手里的“92式”;血肉的长城和坚韧的精神远比马克沁有威力,所以若干年后,我们才能将“真理”掌握在手中。

马克沁水冷机枪枪口的圆铁片是做什么用的

马克沁重机枪枪管前面的那个圆形的金属片是用来挡火焰气体和散热的。马克沁重机枪采用的自动原理是枪管后坐式的自动原理,枪管后坐需要有火焰燃烧气体来推动才能实现后坐,才能实现连续射击,于是,马克沁重机枪就在枪口部位设计了一个能够推动枪管向后运动的火焰燃烧气体空腔,也叫枪管助退膨胀腔。

这个设计结构是这样的:枪口部位的枪管前面是一个空腔,四周有火焰燃烧气体泄压孔,然后前面是马克沁重机枪的枪口,有喇叭筒形状的,也有管状的。射击时子弹在出枪管后进入前面的射击口,火焰燃烧膨胀气体随弹头出膛进入到枪管后坐助退膨胀空腔内,在火药气体压力的作用下推动枪管向后运动,也就是后坐,剩余的火药气体通过泄压孔向四周喷出,会产生很明确的火焰气体闪光,夜间很明显,而且这个部位的枪管温度会明显增高,于是就设计了一个金属圆形片,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套上的,有活动间隙,因此,射击时这个金属片是会抖动的。

马克沁重机枪的这个金属片可以拿下来,枪口是有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是能够后坐的枪管,一个是枪管前部的喇叭筒以及空腔套管,这里能够螺旋拧开。这个金属片早期是铜制的,由一个金属链条连接,射击时特别有意思,金属片全身嘚嘚烂颤,并且发出噪音。安装这个金属片的目的是遮挡火焰燃烧气体通过泄压孔时所产生的闪光,从前面看好像有遮挡作用,其实作用不大。这个金属片也并不是马克沁重机枪标配,而且材质也不都是是铜制的,武器装备就是这样的,在使用中会不断改进。

马克沁重机枪被仿制的,购买专利生产的种类很多(马克沁重机枪是申请了专利的,就是这个水冷结构),因此,马克沁重机枪的枪口助退器形式各异,助退器改进的结构形式很多,对于消除泄压孔火焰气体的方式也很多,因此,这个金属片并不是必须的,而是部分存在。很多的马克沁重机枪上并没有这个叮当乱响的金属片,例如,俄罗斯(苏)的M1910马克沁重机枪就取消了这个金属片,英国的维克斯重机枪也取消了这个金属片。这个金属片的散热性能作用不大,位置处于泄压孔的前面,这个位置是暴露在空气中的。正是使用中的不断改进,这个金属片也是被取消了,不过也保留下来的,可能是认识问题吧,也可能是无所谓。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马克沁机关枪为什么要配一个弹药手

一个是没有副射手的话,这个弹链甩的很随意,指不准钩在啥上面/蹭了一大片泥巴之类的导致喂弹失败。所以需要副手扶着弹链。

二个不管是不是马克沁,那会的副射手一般都起到一个协助指引的作用。告知周边区域动人动向,指引射手瞄准方位,而射手则专心瞄准开枪,心无旁骛。

三个你要换弹的时候,自个开盖子拉弹链啥的,这火力真空期敌人要是移动了你压根就注意不到。有个副手给你更快的更换弹链/解决故障,检查水箱之类的不是挺好。

而且马克沁那个年代,重机枪组都是5-6人。扛枪的,扛水箱的,扛三脚架的,扛弹药的,抓个苦逼副手也不是什么难事啊~

马克沁重机枪枪口的圆铁片有什么用,马克沁重机枪水冷枪管是什么

有个朋友对枪械比较感兴趣,曾听他谈起,马克沁机枪枪口的圆铁片,是为了遮挡枪口发出的火焰,以免影响射手观察目标。

机枪射击时,反射药爆炸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必然使枪管的温度升高,如不能及时降温,枪管就会损坏。马克沁机枪就采用水冷的方式降温,就是在枪管的外面加上一个金属筒,使用时,在金属筒中灌上水,这样,枪管就浸泡在水中。

类似于汽车发动机的水套,不同的是汽车发动机主要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吸热,再利用水的流动散热。马克沁机枪主要利用水汽化时吸收的大量的热,控制枪管的温度不至过高。在金属筒的旁边有一根导气管,将金属筒中水汽化产生的水蒸气导入旁边的水箱中,水蒸气遇到冷水液化,避免在空气中液化形成大量白雾,在机枪附近形成较大的目标。

马克沁机枪前面为什么要安一块圆形的铁皮片,是为了防子弹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马克西姆水冷式重机枪,结构是非常复杂的。

就枪口来说,因为重机枪采用枪管后坐式的自动原理,所以枪管是要后坐的。

后坐的时候,需要借助枪口附近的一个枪管助退膨胀腔。

这个说起来很枯燥,大体是子弹在火药膨胀气体的推动下,进入枪管助退膨胀腔。

此时,这个结构发生作用,将枪管向后推动,完成后坐。

但后坐以后,还会有大量剩余的燃气,只能开几个泄压孔,向枪外面喷出去。

此时就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碰出去的气体高温高热,所以非常的亮。

自然,如果是大白天,亮就亮了。

如果晚上开枪,重机枪的位置就非常容易暴露,遭到敌人密集攻击。

当时并没有什么好办法,就用一个金属圆片挡在前面。

这样气体喷出来的时候,由圆片挡住火光,就这么简单。

搞笑的是,其实这个金属圆片的作用不大。

它确实有些遮挡作用,但仅仅限于敌人从正面看过来。而实战的时候,这种场景不多,反而敌人从侧面看更常见。

所以,金属圆片的作用有限。由于它不是固定死的,而是可以灵活安装的,一旦高速射击,金属片就会乱响,加上重机枪的噪音。

因为用处不大,很多马克西姆重机枪就没有配备这玩意。

很多国家仿造的马克西姆重机枪,也没有这个圆片。

但我国在抗战中的二四重机枪,也就是最常用的重机枪,却是有这种金属圆片的。

有意思的是,实战的时候国军重机枪手往往会取消这个圆片,因为它没什么用,还会碍事。

另外,这个圆片也不是马克西姆重机枪的特例,其他一些机枪也有这种设计。

马克芯重机枪的弹连有多少发

马克沁发明机枪的时候,帆布弹带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发明,帆布弹带解决了自动武器持续供弹的问题,现在自动武器中的弹链就是当初帆布弹带的金属版本。马克沁在研制自己的重机枪的同时就研制了帆布弹带,而且这也是马克沁的专利之一,后来法国的乞哈开斯为了规避这个专利,特意又搞出来了金属弹板。这条6.4米长的弹带解决了自动武器持续供弹的大问题。现在的金属弹链就是在帆布弹带的基础上研制的。象德国人制造的两脚架型的马克沁,可以使用原来的250发弹带,也有75、100发这样的短弹带使用。不过使用三脚架或者轮架的重机枪型马克沁还是使用250发弹带。

马克沁在设计之初,帆布弹带长约6.4米,上边有333发子弹,当时马克沁是打算一条弹带可以提供半分钟持续不断的火力。不过,后来各国的生产型号无论是德国的MG-08、英国的维克斯、俄国的M1910,大都把333发弹带改成了250发弹带,这个可能还是出于方便计算子弹的数量,250发弹带,一个弹药箱是一条弹带,4箱正好1000发,这样方便计算弹药的数量,而且火力的持续性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还有马克沁机枪吗

世界上第一挺以火药燃气做能源驱动做功,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重机枪,是德国的马克沁机枪,这是一件跨时代的武器,是上世纪初期除了大炮以外最厉害的陆战武器,也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杀人最多的枪械。

有很多朋友发现,在许多德国马克沁机枪的老照片里,其喇叭状枪口装置的后部,枪管水冷套筒的前面,都有一个圆形的大铁片,这到底是做什么的呢?而且,有些型号的马克沁机枪就没有这个大铁片,这是什么原因?

早先有很多人认为,这个圆形的大铁片是能够用来挡子弹的。给出的理由是马克沁机枪采用了水冷方式,那个巨大的水冷套是由薄铜板卷制的,基本没有防弹能力。在战场上,机枪水冷套如果一旦被子弹或弹片击穿,那么冷却水就会迅速流干,机枪就因为枪管过热而不能正常射击了。

所以需要在水冷套前部安装一个挡子弹的圆铁片。不过,也有很多人反驳,这个大圆铁片的厚度只有1毫米,是不太可能阻挡住迎面射过来的步枪子弹的。此外,在战场上,各种炮弹、手榴弹的破片从四面八方打过来的,光是防御正前方,也没有太大意义。如果真的是防备水冷套被打穿,那应该加强水冷套厚度才行。

也很多人认为,这个大圆铁片其实是个挡焰板,可用来遮挡枪口焰的闪光。因为在昏暗条件或黑夜里射击时,明亮耀眼的枪口焰会极大影响射手的瞄准和射击。如果在枪口后面安装一个大圆铁片,就能够遮挡住明亮的枪口焰,让射手得以正常瞄准。

其实,上面的说法猜对了一半。马克沁机枪的这个大圆铁片,真正的用途是为了防止正面的敌人看到机枪喷出的火焰的。

这个大铁片的准确名称,叫做“机枪阻焰板”,主要是为了防止在夜间作战时,机枪枪管前端的助退器喷出的火药燃气,挡住冒出的明亮火焰,仿制暴露了自身机枪的位置。

马克沁重机枪采用了一种管退式的自动原理,枪管在机枪里是浮动的,当子弹击发以后,后坐力会带动枪管短后坐,枪管后坐与枪机扣合在一起,在强大后坐力牵动下,可抽出弹壳并抛出,然后再推弹上膛,进行下一次击发的系列动作,就完成了自动循环。

马克沁机枪采用了水冷套来降低枪管温度,所以只要冷却水不中断,枪管就不会过热,几乎具有无限的持续射击能力。在1916年的战争中,英国陆军第100重机枪连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这个连创下了使用水冷式维克斯机枪(德国马克沁机枪的英国改进型号)连续射击12小时的世界纪录。

第100机枪连使用10挺重机枪,一共连续发射了100万发子弹,每挺机枪打了10万发子弹。按照马克沁/威克斯机枪的说明书,每打掉三条弹带,就需要补充冷却水一次,一条机枪子弹带有333发子弹,意味着每打一千发子弹更换一次冷却水。

在持续射击期间,这10挺机枪共更换了30根枪管(英军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马克沁机枪的枪管寿命规定为3万发子弹),士兵们几乎把周围能找到的每一滴水都灌入机枪(包括他们自己的尿液,以及用于冲泡大吉岭红茶的饮用水),没有一次卡壳。

为了防止后坐力不足造成的自动循环中断,需要增加后坐力,提高机枪射速,马克沁机枪就在枪管前部安装了一个火药气体助推器,利用枪管喷出的火药气体在助推器的工作腔内膨胀,来加速带动枪管后退。

所以马克沁的枪管前端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是能够向后坐的枪管,一个是枪管前部的喇叭筒状的消焰器,中间的那个空腔套管,也就是大圆铁片后方的那个像六角螺帽的装置,就是气体助推器,在六角螺帽上面有钻6个气体排泄口,做功以后的燃气从排气口排出。

马克沁重机枪射击时,子弹通过火药燃气的动力推出出枪管,发射药燃烧膨胀以后产生的气体,会随着弹头出膛再进入枪管后坐助推器的膨胀空腔内,在这里,火药气体在膨胀压力的作用下,会加速推动枪管向后运动。有了这个设计巧妙的气体助推器,就可以增加枪管的后退速度,增加连发射速,让马克沁机枪的持续射速达到600发/分钟,也就是一秒钟能打10发子弹。

火药气体在空腔套管助推器里面膨胀做功完毕以后,就可通过一个6孔的排气口排出。不过,此时的火药气体温度还是很高的,而且也残留有火药微粒的燃烧,在夜间射击时就形成侧向排出的明亮火焰,这很容易暴露目标。于是马克沁重机枪就在气体助推器前端安装了一个圆形的大铁片,用来阻挡侧向排出的明亮火焰。

这时又有网友问了,机枪枪口喷出的枪口焰更加明亮,为何却不去遮挡呢?这个问题,马克沁机枪是由一个喇叭口的枪口消焰器来解决的,喇叭口形状的枪口消焰器可以抑制一部分枪口焰,可降低机枪发射时枪口火焰的闪光强度。

不过,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现,这个圆形大铁片的作用,其实没有当初设计时想象的那么有用,于是有好多型号的马克沁机枪都取消了这个阻焰板。尤其是用于防空作战的高射机枪,不需要担心火焰暴露,全都没有阻焰板。

在俄罗斯“军队2021”国际军事技术论坛,展出了一款光电瞄准遥控武器站,不过武器站上安装的却是一挺马克沁水冷重机枪,M1910式重机枪,是一百年前沙皇俄国军队从德国引进并仿制改进的马克沁重机枪,冷却水筒为钢材制造的,为了防止俄罗斯冬季的严寒导致冷却水结冰以后的冻胀问题,水冷套的表面带有防胀缩的纵向凹槽。

该枪曾广泛的装备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沙皇俄国军队,十月革命以后在苏俄红军中也有大量装备。很刺激的视觉对比,仿佛穿越了。这挺M1910式重机枪就没有枪管前端的小圆铁片。

同样是单管机枪,为什么马克沁机枪看起来火力更猛

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马克沁机枪是英籍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并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

我觉得马克沁机枪之所以火力更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口径大,威力大

马克沁机枪口径11.43毫米;美国的勃朗宁重机枪口径7.62毫米;日本的九二式重机枪口径7.7毫米;马克沁机枪的口径是最大的,大口径必然带来射程和威力上的优势,是其它口径较小的重机枪比不了的。

二、火力持续性好

由于马克沁机枪用的是水冷散热,在散热效果上要远胜于其它重机枪的风冷系统。马克沁的射速为600发/分钟,虽然这个数值不算太高,但却可以做到不间断的射击,其它重机枪需要频繁的更换枪管或停下来冷却,火力持续性远逊于马克沁机枪。

三、心理作用

马克沁看起来高大威猛视觉冲击力很强,让人产生很厉害、火力很强的感觉。

马克沁机枪的最大缺点就在它太重了,并且用起来很麻烦,需要专用的机枪阵地还休要有水,此后主流的机枪都采用了风冷散热的冷却方式。

马克沁重机枪是不是有史以来杀人最多的武器为什么

马克沁重机枪Maⅹⅰm.gun1883年“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挺“以火药为动能”的实用型自动武器!

马克沁重机枪的诞生、被誉为“改变人类战争模式”的武器。马克沁重机枪:

口径11.43mm

全重:27.7kg

射速:600发/分

采用短枪管后坐自动方式、可单发连发射击、水冷枪管。布袋式弹链供弹(333发)。首次参战于1893年~1894年间的南中非洲罗德西亚英军与当地麦塔比…苏鲁人之战、一次作战中仅50多人的英军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5000多人麦塔比人几十次冲锋、打死3000多人。一战中、德国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在索姆河战斗中、一天打死6万余名英军、成为一战时期一次战斗死亡人数量最多的战斗……

马克沁重机枪留下来:“杀人利器”的称号。马克沁重机枪从发明到冷战时期一直在使用、被世界很多国家引进或者仿制、衍生出名种型号。

那么死在“Maxⅰm.gun”重机枪枪口下人不计其数、正在的……杀人利器。